宝树堂谢氏族谱图推荐文章1:谢氏东山世系图一至五世及宝树堂文化要素!

  宝树堂谢氏族谱图推荐文章2:中国谢姓最大的两个堂号是什么?

  堂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也是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有四:


  一、地名(宗旅的发源地)


  二、典故(与本族祖先相关的故事或传说)


  三、训词


  四、祖先名


  谢姓在中国有两大著名的堂号,看到这两大堂号,就知道宗祠的主人姓谢了。这两大堂号就是宝树堂和东山堂。


  

宝树堂

  现在谢姓的祠堂堂号基本上都是用宝树堂,凡是用这一堂号的均是谢家。王勃《滕王阁序》说:


  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这一名句随着《滕王阁序》而大增光辉,经过广泛传诵与认同,“宝树”一词便逐渐成为谢氏的特有标识,谢氏后裔以“宝树”作堂号,也变成是顺理成章之事。


  有关宝树堂的来历,据《世说新语》记载:


  谢太傅问诸子侄:“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车骑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


  东晋太傅谢安曾经问他的侄子:“你们怎么这么早就步入仕途?而今我正想让大家成长得更成熟更美好!”一时大家都答不上来。只有东晋名将车骑将军谢玄作了回答:“这正是要他们像美丽的芝兰玉树一样,生长在我们庭院台阶前啊。”


  谢安的问话,体现老太爷钟爱少幼晚辈之情。而谢玄的答话则显然含有殷切盼望子弟后生们早早建功立业的心态。


  这里的玉树,即是宝树的意思。


  关于宝树堂的来历,还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根据《百姓考》记载:


  东晋时,谢安一门称贵,显赫当朝,极盛一时,五更早朝,朝房前一大树挂满谢氏之灯笼,灿烂夺止。一日,帝见而称之曰:“真宝树也。”其后谢族遂以“宝树堂”为堂名。


  二、福建省长乐市父老传说:


  谢安家乡宗祠后面,栽有二株琼花,枝叶繁茂,盖满宗祠,正当花盛时节,孝武帝路过见状,赞曰“此宝树也”。后起堂名为“宝树堂”。


  这些故事中的主角变成了晋孝武帝,认为是晋孝武帝是“宝树”一词的发明者。


  

东山堂

  “东山”系浙江省绍兴附近地名。东晋名相谢安早年隐居东山,当时流传着“安石不出,奈天下苍生何”的童谣。


  胡曾有《东山》一诗曰:


  五马南浮一化龙,谢安入相此山空。


  不知携妓重来日,几树莺啼谷口风。


  这首诗就是歌颂谢安隐居东山的场景。谢安之后的东山会稽谢氏子孙为纪念谢安先祖,使用“东山堂”作为谢姓祠堂堂号。


  宝树堂谢氏族谱图推荐文章3:谢氏复澈公各房祠堂及各房字辈

  我祖谢复澈,于明朝洪武年间从江西赣县锡洲岛,携次子谢丽宝迁到广东省连平县陂头镇夏田枫树下开基(今广东省连平县陂头镇夏田枫树下),经过几百年的繁衍发展,后裔已有数万,分迁四川、重庆、湖南、云南、贵州、广西、江西、山东、陕西…港澳台及欧美国家。


  不忘先祖、追思先祖,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习俗,谢复澈各分支的后裔们修建了祠堂用来纪念供奉先祖。


  (谢氏复澈公祠,位于连平县陂头镇夏田枫树下)


  (复澈公五世孟麒公祠)


  (连平陂头复澈公六世云浩公祠遗迹)


  (复澈公六世云峰公祠遗迹)


  (复澈公六世云崖公祠遗迹)


  (复澈公七世德昂公祠)


  (复澈公七世德恩公祠)


  (复澈公七世德应公祠)


  (四川达州宣汉庆云乡白玉村复澈公十一世尚仲祠堂遗迹和尚仲公墓)


  (重庆梁平锦屏复澈公十一世尚志公祠)


  (四川简阳复澈公十二世子越公祠)


  谢氏复澈公全国各地各房支部份字辈


  居住在广东连平县陂头镇及附近的复澈公后裔字辈


  丽宝公字辈


  居住在广东连平陂头一带


  复延丕泰景,远绍恩泽弘,


  廷兰蕃衍运,玉树奕世芳。


  垂统宗恭大,贻谋祖德长。


  鸿猷光晋代,俊业焕绵扬。


  文明家必茂,福寿冠华章,


  立志乾振盛,国思全荣昌。


  四川简阳复澈公以忠公房支系字辈


  四川简阳1


  皇廷万碧仕,天开化显诗


  四川简阳2


  周圣士风,先世方云,居仁由义,


  其德克明,缘开孝道,礼绍朝庭。


  传家有法,志发闲能,常存天性,


  可以文学。


  四川简阳3


  乃日文家统,龙庭达富贵;


  松柏焕常清,永世德云华。


  四川成都双流复澈公十二世子越公支系字辈


  1718年入川,后裔现居住在成华区圣灯乡


  子上元学,重君益世;


  芳惠直声,冀永承继。


重庆梁平锦屏复澈公十一世尚志公支系字辈

  梁平县屏锦


  尚万光先兆,天锡朝国正;


  元功世泽长,祖德善承继;


  修齐代永昌,文章传家宝;


  贤良绍汉邦,明道开新运;


  建树克安康,恢宗希立达;


  敦诗定有香。


  宝树堂谢氏族谱图推荐文章4:「老闽南」泉州谢氏的宝树情缘

  泉州谢氏大宗祠


  是一座五开间三进带双护厝、颇具闽南传统古建筑风格的建筑


  1


  2曲线优美的燕尾脊,生动精巧的人物雕刻,让人不禁觉得这座大宗祠美轮美奂。


  1谢氏的堂号“宝树”的传说


  泉州市谢氏宗亲联谊总会常务会长 谢荣发


  有一种说法是东晋孝武帝时,谢安的家门前有一棵树,枝叶繁茂,所以孝武帝称赞道:“宝树也”,亲自题字“宝树堂”;还有一种说法是根据《世说新语》记载,谢太傅也就是谢安,在教育子孙后代的时候问到:“子弟亦何豫人事,而正欲使其佳? ”意思是说,做长辈的为什么总要教育晚辈向好的方向发展呢?


  谢玄出来说到:“譬如芝兰玉树,乐其生于庭阶耳。”就是为家门增添光彩的意思。


  2


  为什么这里叫做“谢氏大宗祠”?


  1


  2


  泉州市谢氏宗亲联谊总会常务会长 谢荣发原本谢氏大宗祠是在(泉州)金鱼巷,因为年久失修,加上历史原因,所以很难在原址上重建大宗祠。但是重建大宗祠是谢氏族人历年来的共同愿望。


  洋尾村是谢氏人口最多的村落;另外,晋江的交通在泉州属于比较便利,考虑到交通位置,就把大宗祠选址重建在洋尾村。


  明清以后


  人们习惯将祭祀开基祖的祠堂称为“大宗祠”,后世子孙因为族盛而再分居各地


  为了区分房派以及祭祀方便,以开基祖后代为祭祀对象的祠堂则是称为“宗祠”“小宗祠”, 或者“祖厅”。


  泉州市谢氏宗亲联谊总会常务会长 谢荣发在谢氏大宗祠还没有重建的时候,泉州谢氏族人没有统一祭祖;建成之后,每年农历的十二月廿一,泉州谢氏族人就会来这里参与祭祖活动。


  我们建这座大宗祠的目的是追根溯源、缅怀先人、不忘祖德、敦亲睦族,让谢氏族人有一个新的依靠、新的根基,延续谢氏族人的宝树情缘。


  “寻根觅祖,始祖原是神农氏;追本溯源,发源毋忘申伯公”。


  这副对联前半句是说神农氏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


  申伯公是谢氏的“人文始祖”。


  以前的人习惯用封地的名来做姓,“谢”氏的是因为“申伯公”受封在“谢国”,所以谢氏族人就将申伯尊为“人文始祖”。


  1


  谢姓出自姜姓,是炎帝后裔申伯的后代。周厉王娶申伯的女儿为妃,生下周宣王。宣王继位后,封申伯于谢国。公元前688年,楚文王发兵攻申,不久申国被灭。申亡后,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受封都邑名为姓,称“谢氏”。


  泉州市谢氏宗亲联谊总会常务会长 谢荣发


  正中间供奉的正是始祖申伯公,右边供奉是安公,左边供奉是瑫公,再过去是大帽公。安公就是谢安,是东晋政治家,他指挥过 “淝水之战”。淝水之战”,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投鞭断流等成语就是出自这场战役。


  左边供奉的瑫公就是谢瑫,字国珍,在唐末战乱的时候,从浙江会稽迁到泉州(城北)清浦。他是泉州“清浦衍派”的开基祖,


  这边是大帽公,安溪厚安“清溪衍派”的一世祖。


  1


  2


  根据泉州各地谢氏宗支族谱记载来看:闽南谢氏的祖根在中原,他们主要来自河南陈郡( 河南周口太康县一带)和光州固始(河南信阳固始县一带),以及江浙会稽一带(浙江上虞、绍兴等地方)。


  2


  从唐末开始,历经五代、宋、元、明、清等朝代,陆陆续续有谢氏族人迁徙到泉州各个地方。


  3


  “金鱼衍派”玉佩跟洋尾村谢氏族人关系?


  磁灶镇洋尾村村委会主任 谢柳烽


  古人佩戴玉佩是身份跟地位的象征,自唐开始,朝廷官员(五品以上)就有佩戴玉佩的传统,三品官配“金鱼袋”,五品官配“银鱼袋”。


  我们的先祖谢仲规是三品官,所以也是佩戴“金鱼袋”。我们的祖先谢仲规在泉州建了一座宅院,叫做“金鱼世第”,那个地方以前被称作“谢衙”


  曾经开了一口“谢衙义井”,这个义井供周围人饮水之用,后来“谢衙”改称为“金鱼巷”。谢仲规的后代就用“金鱼衍派”作为堂号。


  1


  2晋江,现有谢氏族人两万多人,他们主要分散在10个乡镇24个自然村,比如金井的围头、南江,青阳的莲屿,磁灶的洋尾村、新垵山仔村,英林的谢厝街、嘉排等,这些大部分是“金鱼衍派”的后裔。


  4


  谢淑元是谁?


  英林镇谢厝街的东村,在这里三房祖厅的大门口,有一副对联:“宝树堂千秋鼎盛,乌衣巷百世流芳”。


  3


  宋末的时候,谢仲规的后裔谢韬从泉州金鱼巷迁居英林谢厝街,成为谢厝街谢氏的开基祖。在数百年间,这里的谢氏又分出了数个分支。其中最引起摄制组关注的是东村三房祖厅.


  英林谢厝街村谢氏宗祠理事会 谢文远


  “解元”“会魁”,还有大厅前面那块“翰林”,讲的都是同一人,那就是谢淑元。


  谢淑元不但聪明好学、而且为我们留下了不忘祖德、做人要有孝道的宝树精神。


  4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谢淑元高中解元,七年后(1793年)会试夺魁,荣登进士,最开始朝廷授他会魁翰林院检讨、编修,后来升三级做侍讲。


  5


  谢淑元为什么要立这块墓道碑?


  这块碑中间刻着:“谢氏祖:刚毅公、隐仓公、仰东公、复宇公”,那边还刻着“解元会魁翰林院检讨加三级,孙淑元立”。上面是“五爪龙”图案, “五爪龙”是皇权的象征,皇帝本人或是他御赐的东西,才允许使用。不然会招来杀生之祸。谢淑元曾经陪皇子读过书。


  和不忘祖德、讲求孝道一样,两岸谢氏族人注重亲缘,而且越走越亲,这也是宝树情缘的又一个见证。


  来自台湾新北的谢氏宗亲谢素姜,这几年,经常往返两岸寻根谒祖。她这次还带队参加“两岸宝树同根,闽台谢氏一家”第五届海峡宝树论坛,台湾地区一共来了三十多位谢氏宗亲,为的是找到自己的祖祠祖先,找到根之所在。


  台湾谢氏宗亲 谢素姜:


  我来到泉州寻根,去安溪找,族谱完全对上,对上的时候,感觉很不可思议。


  我回去跟我父亲讲,他说你不要骗我,怎么可能,三百多年的事情了,你可以找到。我现在也帮助台湾想要回来寻根的人,也对接了好几个,都有找到祖厝,祖先的祖籍地。


  1


  22008年,英林谢厝街谢氏族人谢清源从父亲手上接过寻找失散在台湾的亲人的任务,这也是曾祖父、祖父、父亲到他的手上,四代人都无法放下的大事情,前后历经一百多年。


  到了谢清源这一代,他多次往返台湾找线索对接族谱,终于在2013年找到住在台湾彰化的堂亲、与他们恢复了联系。


  英林镇谢厝街村村民 谢清源:


  我父亲小的时候,就听我曾祖父说:“我们有一些亲人在台湾,子孙后代要去找寻。我爷爷、我父亲都有在找寻,却一直没有找到。


  到2008年。两岸资讯通达,还有电子邮箱等(社交软件),我把(寻亲信息)在网络上发布,(一位谢氏)老宗长看到后,发来他手上的台湾族谱资料,我对这些资料进行研究与挖掘,在两岸几十位热心人士大力支持与帮忙下,终于联系上在台湾彰化县的宗亲。


  6


  当时为什么要坚持去寻找台湾的亲人呢?


  英林镇谢厝街村村民 谢清源:一家人不管分开多久、相隔多远,永远是一家人。这块牌匾是去年我去台湾彰化北斗镇,那里的宗亲送的。我这几年频繁往返两岸,牵起两岸连心桥,让两岸亲情延续下去,甚至走得更加亲密。


  台湾亲人也经常过来,比如2013年8月27日,第一个过来谒祖的是彰化县的文学博士谢瑞隆。


  现在,两岸谢氏亲人往来频繁,交流密切,我们的行为让两岸的宝树情缘越来越亲密,让宝树枝繁叶茂。


  互动话题


  今天的问题是“在英林谢厝街的墓道碑是谁立的?”如果你们知道答案,可以在我们上班时间拨打栏目热线电话85633003来参与互动,我们会从中抽取一名幸运观众,送出由爱乡亲提供的奖品一份。


  宝树堂谢氏族谱图推荐文章5:百姓摆谱(4)|时隔70年,成都谢子越世系家族第四次修成族谱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