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雪原主要内容推荐文章2:名著速读----第五十八章《林海雪原》

  第1页 介绍


  《林海雪原》是曲波(1923-2002),山东省蓬莱市人。15岁高小毕业后参加了八路军。1943年进入胶东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后在胶东军区任社记者。1945年初,担任牡丹江军区二团副政委,1946年冬,亲自带领一支小分队,深入东北地区茫茫林海皑皑雪原。


  与国民党在牡丹江一带的残匪周旋,经过近半年的艰苦斗争,终于歼灭了这些顽匪,为东北人民的彻底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是作家后来创作《林海雪原》的重要生活基础与现实题材。


  1955年,他开始从事业余文学创作。1956年8月完成了40万字的书稿。作家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林海雪原》。继《林海雪原》之后,曲波又创作了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山呼海啸》和《桥隆飙》等。


  第2页 名家点评


  《林海雪原》 :“兵” 的传奇与“兵”的神话--重读“红色经典”系列之一。《林海雪原》具有民间传奇的叙事性质,这是任何人都十分清楚的客观事实,根本用不着我们去连篇考证夸夸其谈。只要读者将“注意力回到历史本身”,他们自然就会发现“每--部作品都是清晰的”。


  长篇小说《林海雪原》的文本意义,则是“兵”的传奇与“兵”的神话:“兵”被描写成是中国无产阶级的象征符号,而中 国无产阶级又被描写成是“兵”的本质属性。


  “ 兵”与无产阶级之间的概念等同,“人性”与“神性”之间的巧妙结合,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林海雪原》的审美趣味,同时更凸显出了“红色经典”的价值取向!所以我个人认为,读懂《林海雪原》的前提条件,不是对其“传奇”笔法的追根溯源,而是对其写“兵”意图的深度分析。


  第3页 写作背景


  1946年解放战争初期,东北地区形成敌我对峙的局面。解放军为了巩固根据地,发动人力物力支援解放战争,开始实行土地改革。但一小撮被击溃了的国民党匪首,逃进深山密林,与当地的惯匪及地主恶霸相勾结,组成土匪武装,出没无常,进行疯狂的烧杀抢掠,破坏土地改革。


  于是,上级研究决定组织小分队进山,实行小群动作,边侦察边打击敌人,侦打结合。和他的战友们便承担了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的一部分。他们于1946年冬深入东北小兴安岭一带的深山密林,与号称拥有几个旅的匪首展开了周旋。


  由于党的英明领导和亲切关怀,由于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在这场突破险中险、经历难中难、发挥智中智、战胜魔中魔的斗争中,和他的战友们的意志锻炼得更加坚强了,并在军事技术和战斗策略上战胜了敌人,直至将匪徒消灭。


  在斗争中,他们发挥了解放军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战胜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苦,克服了想象不到的困难。他们有时在石洞里睡觉,和野兽为邻;有时钻到雪窖里休息,地当床、天作被;跨谷飞涧、攀壁跳岩,突破天险,在气温低达零下38至40度的雪海里侦察战斗。


  曲波的战友杨子荣当年是一个排长,他只身进入三代恶匪、国民党旅长座山雕的营寨,以惊人的勇敢和超人的智慧,取得了敌人的信任,从而调动了敌人,活捉了老奸巨猾的座山雕。但不幸的是,在林海雪原战斗的最后日子里,杨子荣中了敌人的无声手枪而光荣牺牲。


  人物介绍


  1、杨子荣


  杨子荣是曲波以现实战斗中的真人为原型而塑造出的人物形象,更是一位革命斗争经验丰富、智勇双全的侦察英雄。小说通过讲述他智识小炉匠;化装成土匪胡彪,只身打入匪巢,取得悍匪座山雕的信任;一次次战胜敌人的阴谋,舌战小炉匠,活捉座山雕,与战友里应外合智取威虎山等一系列精彩纷呈的英雄壮举,成功地表现了杨子荣超凡的智慧和胆气,深刻地揭示了其坚定崇高的精神信仰和革命信念。


  2、少剑波


  少剑波则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作为小分队的最高指挥员,少剑波深知自身所肩负的重任和所面临的严峻斗争形势,但他始终对革命事业的胜利充满信心。在战斗中,他冷静地分析敌情,周密部署、屡出奇兵,先后机智果断地率领小分队奇袭奶头山,智取威虎山,并利用战斗的间隙消灭九彪等,这些作战行动充分展现出少剑波足智多谋、胆识过人、指挥果敢的性格特征。


  第4页 内容概要


  1946年冬天,东北民主联军一支小分队,在团参谋长少剑波的率领下,深入林海雪原执行剿匪任务。这股匪徒是原国民党的败兵,流窜到解放军后方。小分队在向威虎山匪窠开进途中,白鸽救了一个被杀伤的女人,并跟踪敌人发现了神河庙老道士,实际上是威虎山匪帮的情员。小分队设下埋伏,抓获了座山雕手下的情副官一撮毛,缴获了敌匪的地下先遣军联络图。


  经反复提审一撮毛和小炉匠,初步了解到威虎山座山雕匪帮的情况,侦察英雄杨子荣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打进威虎山内部,探得敌情,配合小分队里应外合全歼座山雕匪帮。少剑波召集会议反复推敲了杨子荣的设想,迅速据此制订了周密的作战计划。


  杨子荣化装成已被消灭的另一伙土匪许大马棒的饲马副官胡彪,只身来到威虎山。在威虎山上,巧妙地应答了座山雕及手下“八大金刚”的多方盘问,并利用座山雕急于扩大实力、扩展地盘的心理,献上了缴获的敌匪地下先遣军联络图。初步得到了座山雕的信任,并被封为威虎山上的“老九”上校团副。


  座山雕精心布置了一场“与来袭共军激战”的假战斗,暗中考察这个“老九”是真是假。杨子荣提着枪也冲了上去,很快他就发现这些人只大喊大叫,枪都打到天上去了。他知道座山雕是在考验他,于是大打出手,连着打死几个匪徒,座山雕一看打死了弟兄,便对杨子荣大喊:“老九,慢来!这是在演习。”消除了座山雕的疑心,并将计就计乘机送出了所摸索清的情。


  少剑波率小分队进驻与威虎山遥遥相望的夹皮沟,一边发动群众,组织生产自救,组建民兵队伍;一边抓紧滑雪练兵,积极备战。多年来饱受土匪侵害的百姓在小分队组织下,开动火车,用山内的木材换来了生活必需品,李勇奇等一批青年积极参加了民兵训练,拥军爱党、消灭土匪的热情空前高涨。


  突然传来了出山的火车遭土匪袭击的消息,高波牺牲了,被押解的俘虏小炉匠栾平乘机逃脱,去向不明。少剑波心想,如果小炉匠逃回威虎山,敌人内部的杨子荣就危险。正在此时,经过多日奔波的“长腿”孙达得,送来了杨子荣传出的情。少剑波当机立断,率小分队和民兵火速出兵。游击队员们滑着雪橇,箭一样穿行在白皑皑的雪原上。


  年三十,威虎山要摆“百鸡宴”,让杨子荣担任值日官和“百鸡宴”的司宴官。白天杨子荣指派着全山的匪徒把威虎山前前后后,摆了六六三百六十根松明火把,说是“山光普照”,还把大厅里里外外安上了60盏猪油灯,说这正应座山雕的六十大寿。他还说服座山雕以大庆为名,要把今年的百鸡宴全摆在厅里,以便于小分队进来一网打尽。座山雕对他的这些安排大加赞赏。


  天近黄昏,“百鸡宴”即将开始,从火车上乘机逃跑的小炉匠,逃回了威虎山。杨子荣震惊之余,决心随机应变,先发制人。于是,当着座山雕和“八大金刚”的面,杨子荣利用小炉匠不敢说出自己被俘经过的弱点,嘻笑怒骂,逼得小炉匠前言不搭后语,黔驴技穷。


  小炉匠气急败坏喊道:“你不是胡彪,你是共军”。杨子荣很想一枪打死他,与敌人同归于尽,那样他就前功尽弃了。他仍继续镇定自若地与小炉匠舌战,直追问得小炉匠破绽百出,引起了座山雕的怀疑,最终杨子荣开枪处决了小炉匠。


  杨子荣在“百鸡宴”上八面威风,巧施安排,匪徒们个个喝得烂醉如泥,东倒西歪。小分队及时赶到,杨子荣和战友们,一举全歼威虎山的这伙顽匪,战斗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第5页 名言佳句


  1、俗话说得好:‘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不下水,一辈子也不会游泳;不杨帆,一辈子也不会操船。


  2、晚秋的拂晓,白霜蒙地,寒冷砭骨,干冷干冷。


  3、即使面临生死抉择,我也不会用你这双肮脏的手来结束我的生命。


  4、少剑波还没有完全展开那一叠纸,那家伙的神情已完全变了样子,全身抖颤着,两条腿想被沉重的东西压弯了似得。


  5、突然西北大山头上一阵怪啸的咆哮。大家一齐惊骇地向啸声望去,只见山顶上一排大树摇摇晃晃,树枝格格地截断,接着便是一股狂风卷腾起来的雪雾,象一条无比大的雪龙,狂舞在林间。它腾腾落落,右翻左展,绞头摔尾,朝小分队扑来。林缝里狂喷着雪粉,打在脸上,象石子一样……


  6、他的两只眼睛,紧盯着少剑波,时而恐怖慌乱,时而又泰若无事,从他的变幻无常极不稳定的表情中,可以完全洞察到他内心的狡猾和矛盾。


  (未完待续)


  (文中图片、资料来自网络,如有,请联系本删除。在此,感谢提供者)原创不易,敬请关注,欢迎转发。


  林海雪原主要内容推荐文章3:三读《三家巷》

  :河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阎浩岗


  《三家巷》是欧阳山(1908—2000)创作的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一代风流》的第一部,初版于1959年。小说以广州一个叫“三家巷”的小巷内居住的周、陈、何三家人为主要人物,以发生在广州城里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借出身于不同阶级、阶层的三家青年的不同成长和发展以及三家之间关系的变化,反映了1919至1927年间中国的时代风云。主人公周炳是着力塑造的艺术形象。1962至1985年,其续集《苦斗》《柳暗花明》《圣地》和《万年春》陆续出版。


  《三家巷》是欧阳山的代表作,它虽不在“三红一创、青山保林”之列,却也属“红色经典”,出版60多年来多次再版重印,读者众多。和其他“红色经典”相比,《三家巷》的写法或许有些“另类”。由于这种“另类”,我在不同年龄、不同时期阅读它,就有着不同的感受与理解。


  第一次阅读,是1979年秋天。1978年夏,我从高一跳级参加高考,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12月踏入大学校门。那时,中外文学名著纷纷再版重印,学校图书馆为满足如饥似渴的学子们,新购进的图书来不及上架,便在贴签编号后马上外借,我们则如闯进菜园的饿牛,每周借阅好几本。记得最早借阅的是蓝色封面的《骆驼祥子》《家》《子夜》《倪焕之》和绿色封面的《曹禺选集》等现代文学经典,还有内附精致插图的《悲惨世界》《高老头》等外国名著,再就是“十七年”期间的当代长篇名著。听同班比我年龄大一倍、已有妻室儿女的“老三届”同学称赞《三家巷》如何如何好,我也借来看。但当时只有十五六岁的我,读后感觉它不及《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红岩》等曲折惊险,也不及描写冀中农村生活的《红旗谱》亲切,对之也就没有深刻的印象。那时对于中国古典名著,我也是喜欢《水浒传》《三国演义》胜过《红楼梦》《西厢记》。


  第二次阅读,是研究生毕业后在高校任教、准备主讲“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时。我们使用的教材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该书第二章第二节就是《红旗谱》与《三家巷》。为讲好课,必须重新细读文本。这次重读,我被它深深吸引住了——由于已经恋爱结婚,对人生意义与价值也有更深的思考,阅读时便不由自主地被带入周炳的生活世界之中,情感随他的起伏而起伏,甚至和他一起为区桃的牺牲而流泪、为陈文婷的背叛而心痛、为胡杏的受虐而愤怒。但此时对作品的理解,基本未超越教材的阐释。


  第三次阅读,是2005年我的首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红色经典的文学价值与文学史地位”获批之后。如果说第一次是以少年文学爱好者和普通读者的身份阅读,第二次是以青年教师的身份阅读,那么这次则是以中年研究者的身份阅读。作为研究者,需要以文学鉴赏与历史审视的双重眼光扫描“十七年”时期的著名作品,评估其各自的文学价值,在横纵坐标中给予其文学史定位。


  《三家巷》属于“革命历史小说”:它直接表现了沙基惨案、省港大罢工、革命军北伐和广州起义等真实的重大历史事件,间接提及了中山舰事件,还让主人公周炳与省港大罢工领导人苏兆征、广州起义领导人张太雷直接交流,叶剑英、叶挺、周文雍、张发奎等历史人物也一度登场。按的说法,它反映的是“中国革命的来龙去脉”。


  与包括《红旗谱》在内的“十七年”时期其他小说相比,《三家巷》最与众不同的,是对阶级关系的处理:《红旗谱》虽并未完全以阶级划界(贫雇农老套子并未参加暴动、朱老星与地主冯老锡关系尚好),但地主和农民并不通婚(冯兰池想娶春兰为妾遭拒),而《三家巷》里铁匠周家与买办陈家、官僚地主何家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姻亲关系和恋爱纠葛。《三家巷》里周家三兄弟参加革命并非由于经济和物质的困境:周家是世传铁匠,虽远不及陈家、何家富裕,却也衣食无忧,否则陈万利绝不可能同意儿女与之通婚。周家长子周金在兵工厂做工,“活虽然重,工资还算不错,一出身已经比他爹强了”;次子周榕、女儿周泉都读得起中学,周榕毕业后还任教员;三子周炳最后放弃读书,主要是因厌学以及自尊。说到底,他们参加革命不是为了个人生存,而是出于对现状不满——他们痛恨帝国主义和军阀统治,希望建立更美好的社会,实现自我价值,使自己的人生更充实、更有意义。这样的描述不教条、不概念化,充满了理想主义的精神。


  由于注重将铁匠周家和买办陈家的人当作完整丰满的“人”而非阶级符号来写,所以在作品中,他们并非生下来就是“天敌”,就势不两立、不共戴天,他们之间通婚结亲、子女还一度义结金兰,就不足为奇了。但作为马克思主义者,欧阳山又注意表现阶级属性对人的思想观念、价值立场和行为方式的影响。如果不是发生重大政治事件、周陈两家如果不是直接卷入这些事件,他们不同阶级出身和社会经济地位导致的思想情感与立场差异或许不会立即凸显,同学时期的陈文雄、周榕、何守仁还可以结盟换帖、共论理想抱负,而一旦接触实际,矛盾冲突就无法避免:周泉嫁到陈家,虽无物质之虞,却很快感到没有地位、不被尊重;陈文娣一时冲动与周榕私奔同居,回到广州后周家无法给他们提供婚房,她的热度便逐渐冷却下来,最后与周榕分手,嫁给自己原先并不喜欢的何守仁;陈家四姐妹中,长女陈文英、四女陈文婷都爱慕周炳,次女陈文娣一提周炳也不由自主地脸红,但陈文英的“爱”是出于对美男的天然冲动,陈文婷的爱也限于青春少女的浪漫幻想。她们与周炳并无精神上的相互理解,他们并非知音,所以周炳面临失业逃亡困境时,陈文婷就抛弃了他。陈家子女都是把物质享受看得很重的人,而周家兄弟淡看物质,他们更看重社会正义与个人理想,甚至不惜为理想和正义而牺牲个人生命。


  这样,周家三兄弟参加革命的动机,已超越生存和生理乃至安全需要,而主要出于孤独个人在对生存价值产生怀疑时所产生的归属需要、自尊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在革命活动中,他们的人生境界得以升华,人生价值得以最大限度实现,这就更接近革命的最终目标。由于《三家巷》对人性和阶级性关系的辩证处理,在出版时曾引发巨大争议,而在今天看来,那些否定它的理由已站不住脚。当然,《三家巷》仍存在一定的时代局限,比如作品中所有“超阶级的爱”虽一度发生,却最终皆归失败,陈家兄妹最终无一背叛自己的阶级,而历史上出身资产阶级家庭而最终毅然决然走向革命的知识分子比比皆是。


  有趣的是,《三家巷》还明显受到古典小说《水浒传》和《红楼梦》的影响:《红旗谱》所受《水浒传》的影响体现在朱老巩、朱老忠、张嘉庆和李霜泗们的侠义性格方面,所受《红楼梦》影响体现在对于日常生活的细腻描摹方面;《三家巷》里周炳的俊美多情以及人见人爱的“女人缘”颇似贾宝玉,但周炳比宝玉更具“男人气”,是对宝玉的超越和“升级”——他见区桃遭欺而愤然出手、在震南村领衔“十大寇”,令人联想到梁山好汉。


  反复品读,感觉《三家巷》在思想内容与艺术魅力方面确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它应该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不同年龄、身份、学识、阅历的读者阅读《三家巷》,不仅能了解党领导人民革命的早期历史,重温百年前追求进步的青年们战斗的人生历程,更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澎湃激情与高扬的理想情怀。(阎浩岗)


  : 人民日海外版


  林海雪原主要内容推荐文章4:关于《林海雪原》,茅盾、王庆生如何评价?

  :程光炜


  自长篇小说《林海雪原》1957年出版以来,在广大读者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对那个年代的青少年读者来说,更是具有“人生教科书”的意义,这是它被列入红色经典的主要原因。在肯定该小说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不断进行文学史定评的同时,也需要注意在此过程中一些老作家的“评价”,以及文学史教材撰写过程中本人的“反应”,这些对于更深入和全面地了解这部文学名著也并不是多余的。


  一


  一份材料是作家茅盾的《读书杂记》。这篇读书笔记写于1958年至1959年间,不单评价了曲波的《林海雪原》,也对梁斌的《红旗谱》、杨沫的《青春之歌》、冯德英的《苦菜花》《迎春花》等作品发表了多处评论。显然,跟一般的文学批评不同,因为本人是作家,他对上述作品的评价是从创作的角度来谈的。该文曾收入1984年12月出版的《茅盾研究》第二期,在黄山书社的2014年版的《茅盾全集》里,被收入“中国文论八集”之中。现将茅盾有关对《林海雪原》的观点摘录如下:


  故事的环境(林海、雪原)和惊险性质(对付特务的侦察工作等等)决定了这本书的革命浪漫主义的色彩。革命浪漫主义需要丰富的想象、豪迈的气魄——而此两者,又必须以跌宕、奔放、绚烂的文笔来表现。在这方面有一点,但不充分。


  的想象力次于气魄。他不能把“林海”“雪原”写得绚烂生动,使我们如身入其境。这里举几个例子:


  奇峰险恶犹如乱石穿天,林涛汹涌恰似巨海狂啸。林密仰面不见天,草深俯首不见地(页四九,三、四行)


  ……


  全书最吸引读者的,是惊险的故事,和相当机智的对话。本书中不协调的部分是短短几句的文言的环境描写,这是游离的,好像只是人物相片的镜框。


  ……


  人物——突出地写出了少剑波、小白鸽(白茹)、刘勋苍、杨子荣等等,英雄气概和少女的神态,都比较好。但总的说来,这些人物都不深刻,性格的发展写得少,几乎没有发展。


  三十万言的长篇,结构上是要费点功夫的。处理得还不差。例如,也注意到章与章的节奏;写了紧张的战斗以后,接着写点舒缓的抒情气味的。可是,还没有淋漓尽致。


  从旧小说学得一些好的东西,可是还不能用旧小说的塑造人物的方法来塑造他的人物——即不能用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而只是用叙述来说明人物的内心活动。


  1958年5月4日下午记


  ……


  少剑波这个人物写得不好。我们看见他发指示(他的话都有点这个味儿),审讯,以及其他言、动,都是一个调子,性格没有发展。


  书中人物的性格都没有什么发展。


  背景的不平凡:林海雪原。


  故事的不平凡:斗智、斗力的惊险场面。


  人物的不平凡:坚强的斗志,高度的机智,乐观主义,豪迈。


  ……


  大凡写景(环境),不能为写景而写景,而应当使写景为主题服务。具体言之,一为烘托,这是烘托人物(例如《红楼梦》写雪中宝琴捧红梅立山坡,又如《水浒传》写……可以多举例),二是渲染,这是加浓作品中整个或特定章段的气氛……


  二


  另一份材料,来自访谈《中国当代文学史编撰的回顾与展望》,是杨文军对华中师范大学原校长、当年已届80岁高龄的文学史家王庆生教授的采访(文章见《新文学评论》2013年第一期)。王庆生是华中师院集体编写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稿》(1958年开始撰写,1959年铅印成册,1962年由科学出版社公开出版)一书的重要参与者之一。这个访谈是他对当年参与撰写这本教材、初稿征求专家和作家本人意见,以及作家们对教材评价自己作品的“不同反应”的回忆。他说:“有些作家表示完全不干涉我们的评论。如艾芜:‘我一向认为文学评论家有评论的自由,作家要尊重他们的评论工作。’如欧阳山:‘对文学作品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评论意见,评论者可以按自己的意见对学生讲授,不必跟本人取得一致意见。’”有些作家在回信中校订、补充了部分材料,如康濯、梁斌、马烽、西戎、李瑛和刘绍棠。有些作家只是在几处字句上做了一点修改,如夏衍、孙犁、王汶石和秦牧等。与众不同的是,浩然进行了申辩,而曲波可能是“意见最大,最为激愤的一位”。借此机会,将曲波先生来信的部分内容,以及王先生的解释意见,一并照抄如下:


  有个学校,未经我的同意,竟自行给我编写了一个“小传”……当我看到时,错误多多。如,我是一九二三年生,有的就写一九一三年,我的籍贯是山东黄县,却写成山东蓬莱。我是一九三八年,十五岁,参加八路军,给我写十六岁参加八路军。我没有写过《狂飙曲》,给我编上长篇小说中有《狂飙曲》。你们的书稿中,也有这些错处。或许就是根据这个东西编的?我还见到其他刊物上介绍我,也有这些错误。


  不可否认,我们的初稿中确实把“一九二三”讹成了“一九一三”,把“十五”讹成了“十六”,把《桥隆飙》讹成了《狂飙曲》。所以曲波先生的抱怨不是没有道理,接着,他表示不能同意评论界对《林海雪原》某些“缺点”的指责:“我一向是欢迎批评书的缺点的,但对于不是缺点的缺点评上去(注:原文如此)是不合理的。”评论界认为曲波将少剑波写得过于“神机妙算”,这是他首先不能同意的一个批评意见。他说:“少剑波在指挥小分队全盘战斗中,他用了多大的侦察力量啊!这就叫唯物主义。他的决策都是在这个可靠的基础上作出来的,其中就得有他的独立思考与判断。如果把这种情况,把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说成是唯心主义的‘神机妙算’是不合实际的。否则他何以称得起为优秀指挥员呢?!不论当年和而今有人不切实际的评论(注:原文如此),我都是不同意的。正如工农兵若能评论《论语》《尚书》,还要专家干什么?”另一条不能同意的是评论界对少剑波与白茹爱情描写的指责。曲波申辩说:“好像写恋爱成了禁区,写指挥员,不是勇的‘一冲主义’,就是无止境的开党委会、支部会。要知道,我是经过许多大大小小战场的人。”“在林海雪原并肩战斗中,为什么就不可以写恋爱?要知道少剑波、白茹都是人,是青年人。”曲波所申辩的这两条,我们当时是认同的、肯定的,没有当作“缺点”提出来。现在来看,这两条当然更不成问题了,没有少剑波的“神机妙算”,《林海雪原》的传奇色彩可能会减损很多,没有爱情的穿插点缀,小说的感染力也要打折扣,有人甚至可能会觉得爱情的戏份还不够大呢!这些地方,很能见出文学风尚的巨大变化。


  三


  茅盾先生生于1896年,曲波先生生于1923年,他比后者年长27岁。茅盾上世纪20年代曾主编《小说月》,在上面介绍、翻译欧洲19世纪小说家和各种文学流派,写过大量的文学评论。后来,又以小说《动摇》《追求》等三部曲、《子夜》《春蚕》而名世,他毋容置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代表性作家。写这篇《读书杂记》时,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是新中国文学举足轻重的领导人之一。这篇杂记不光评论了曲波,还评论了梁斌、杨沫和冯德英,都是有好说好、有坏说坏,持论公平,并无偏颇。当然,这只是茅盾的一家之言。此外,他还有《中国现当代文学茅盾眉批本文库》等多卷本的小说点评著作问世,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均有精彩的点评。例如对茹志娟《百合花》的评介,使其迅速登上文坛,这篇作品也成为她早期的代表作之一。


  所以,茅盾对《林海雪原》的评价,是文坛前辈老作家对后起文学新秀作品的艺术点评,虽采用的是读书杂记的形式,但融入了作家自身的创作经验、体察和手法,是典型的作家对作家的个人见解。这种作家式评论与一般批评家从事的职业性批评不同,主要有几点:首先,不是对作品系统性、理论性的阐释,将其纳入他所希望的文学史框架之中,给其以一定的定位,而是以感性、感悟为主,以点带面地指出作品的优劣,令读者读后有眼睛一亮的惊喜。其次,由于是作家对作家,他就进入了作品创作和生产的具体过程,有一种想象式的“假如我来写”“究竟会怎样”的直接写作经验在里面。鉴于茅盾在主持《小说月》时,与晚清小说弊端有过面对面的斗争,且又有丰富深厚的“旧小说”的修养,因而他敏锐指出《林海雪原》的叙事结构和方法,一部分是从“旧小说”中脱胎而来,但相比之下,又可看出曲波在这方面功力的不足和缺陷。这种直接面对作品的读书杂记,不仅使文学史研究者,即便是一般读者,也收获颇多。因为红色经典艺术的局限,借此一目了然。最后,我以为这里蕴含着以“二三十年代”文学来看“五六十年代”文学的眼光,在当时,可能只有茅盾这种身份的人才会持有并能以著述流传于世。似乎能够认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特殊环境中产生的红色经典作品,对鼓舞动员民众,强化中国革命的历史叙事,以及以青少年人生教科书的独特形式,深入到那个社会的角角落落,得以完成正面的思想教育,实际功不可没。不过,也因为这种作品负载着过多的额外任务,再加之既是叙述者又是当事人的身份混淆,以及相互矛盾,势必也会影响其艺术质量向一个更高阶段的提升。在这种情况下,“二三十年代文学”的眼光不仅对当时五六十年代的作家作品是一个及时提醒,而且在今天,也是对反思和重温以《林海雪原》为代表的红色经典作家和作品的一种有益补充。


  华中师院集体编写的1962年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稿》,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最早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材之一。时隔多年之后,重要参与者之一的王庆生先生以“访谈录”或“口述史”的方式,再现了该教材出版及修订过程中文学史编写者与作家之间的互动历史,这些鲜活的第一手材料对了解《林海雪原》曲折多变的文学史评价详情有极大的参考意义。该访谈所披露的曲波先生对这部教材的“反应”,以及编写者对教材的适当辩护,既可以认为是教材不断修订的过程,也可以见出作家个人的陈述、委屈和申辩,对教材修订产生的影响或者反作用。这个历史缝隙是多年难遇的,因为它加深了人们对《林海雪原》创作内幕及其原委的认识。


  仅以上述两个事例就可见出,一部文学名著的诞生和再生产,是一个非常有趣和值得重品的现象,它把我们引向了历史深处,又对自己的当下有更多感知。


  (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 文艺


  林海雪原主要内容推荐文章5:《林海雪原》——英雄传奇 熠熠生辉

  京剧《智取威虎山》中,马翔飞饰演的杨子荣。


  资料图片


  《林海雪原》部分版本照片


  中国现代文学馆供图


  经典回放


  曲波的《林海雪原》讲述的是解放战争初期人民军队在东北进行剿匪战斗的故事,书中的英雄人物杨子荣在中国家喻户晓,是智慧、忠勇的象征。与其他红色文学经典不同,它的写法更接近中国古典英雄小说,具有“传奇”的特点。该书1957年出版后,累计印数近百万,还被改编为话剧、戏曲、电影、电视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广泛传播。革命现代戏《智取威虎山》至今仍活跃在文艺舞台上,2014年徐克导演的3D电影《智取威虎山》累计票房破8亿元人民币,再次印证了红色经典独特持久的魅力。


  源于真实经历的红色传奇


  茫茫林海,冰天雪地,孤胆英雄,深入虎穴,革命间隙里纯洁的爱情故事与流传久远的民间传说相交织……不提人物名字,读者也能猜到,这说的是曲波的《林海雪原》。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东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与日寇投降后盘踞在当地“权力真空”地带的黑暗势力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斗争。这些黑暗势力由惯匪盗寇、地痞流氓、土豪恶霸、伪满警特组成,在政治上隶属于国民党。他们从投降的日本军队获得大量精良武器,烧杀抢掠,无恶不作。1945年底,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从东北各地调集部队展开剿匪工作。曲波所在部队参加了剿匪战斗,长篇小说《林海雪原》就是根据这段经历,并结合个人想象写成的。


  《林海雪原》讲述了一支由30多人组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小分队跨林海、过雪原,与号称“中央先遣挺进军”的国民党匪徒周旋作战,并最终全歼敌人的故事。小说由4个“惊险奇绝”的战斗故事组成:“奇袭奶头山”,剿灭许大马棒匪帮;杨子荣假扮土匪、深入威虎山匪穴,在大年夜“盛布酒肉兵”,与少剑波率领的小分队里应外合,歼灭座山雕匪帮;“林海雪原大周旋”,解放军依靠老百姓,以机智战胜敌人的奸计,在三面受敌的情况下反败为胜,歼灭匪徒大部;“大战四方台”,追击逃遁的敌匪首,在李鲤宫前将匪首侯殿坤、马希山、谢文东等共30余名残匪一网打尽。


  1957年9月,长篇小说《林海雪原》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扉页上印着曲波的题献:“以最深的敬意献给我英雄的战友杨子荣、高波等同志”。曲波写作《林海雪原》的直接动力是怀念战友,他希望用文字建一座流动的纪念碑,把杨子荣、高波等“勇猛之极,坚贞之极,心灵纯良之极”的战友的英雄事迹讲给广大读者听。从小说出版后风靡的程度看,曲波的目的达到了。


  熠熠生辉的英雄人物


  《林海雪原》中,最令人难忘的是杨子荣、少剑波的英雄形象。杨子荣在外形上并不英俊,他头发长、胡子乱,特点是淳朴、诙谐,在战斗中机智勇敢,有超人的胆量和精准的枪法。小说中引人入胜的场面是他深入座山雕匪穴的桥段。


  杨子荣化装成被打败的匪徒许大马棒的联络副官胡彪,上威虎山“投靠”座山雕,献上大礼“中央先遣挺进军联络图”。在此之前,有一段“对黑话”,这是“智取威虎山”故事中最扣人心弦又趣味盎然的一幕。座山雕问“天王盖地虎”,杨子荣答“宝塔镇河妖”,这是土匪中最机密的黑话。紧接着逼问“脸红什么”,这既是黑话,然而于紧张的情境中,神经脆弱的人则易误将此话当真,进而失去方寸,而杨子荣却从容应答“精神焕发”。事实上,这几句话不是来自剿匪经历,而是曲波的神来之笔,却让人永久记住了杨子荣的机智、沉着。另一惊险之处则是战斗将要打响时,知晓杨子荣真实身份、从我军看守中逃脱的土匪栾平突然上山,指认杨为“共军”,杨子荣与其斗智斗勇,巧辩之后将栾置于死地。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灵活机智的对敌方式,是杨子荣转危为安的根本法宝。


  与杨子荣的老练、粗豪不同,小分队的领导者少剑波则“精悍俏爽、健美英俊”。他有文化,是四场大型战斗的指挥者和设计者,深得战士们的尊敬和喜爱。每一场战斗前,都是他运筹帷幄,与杨子荣、孙达德、刘勋苍等战友们切磋琢磨,共同定出作战方案。他还组织夹皮沟的小型土改,从而保障粮食、物资的供应,为小分队最后歼灭土匪奠定坚实的基础。


  最能显示少剑波领导才能的是绥芬草原大周旋那场战斗。他巧用“将计就计”“调虎离山”兵法,巧妙将敌人引出匪巢,然后指挥部队杀回敌老巢,从而消灭了匪徒的主力部队。这场战斗情况比较特殊,少剑波受了伤,同时,部队一度处于敌人全面包围之中。在这危急时刻,少剑波“像一座坚固难破的岩石,像一株冰霜不惧的青松”。岩石、青松象征着意志坚定、态度沉着,这是革命队伍中指挥员应有的品格,与杨子荣的机智勇敢相得益彰。


  白茹的新颖性


  大约是1978年,我读到了《林海雪原》。那是《红岩》之后我接触到的第二本红色经典。除了杨子荣、少剑波,书中最吸引我的,是女战士白茹。她“脸腮绯红,像月季花瓣”,而且“善歌又善舞”。她给人们带来美和欢乐,“她走到哪里,哪里便是一片歌声一片笑”。当时我被白茹的美丽、乐观所吸引,同时也深深折服于她的“科学知识”和“医术”。特别佩服白茹在战士们受伤时为他们施救,用雪来搓他们受冻的双脚,而不是用热水,这一“科学”常识让我这个生长在南国,从未见过雪花的小学生十分敬佩。


  1997年,我开始准备自己的博士毕业论文,其时研究界正风行用海外传入的“再解读”研究方式重新审视红色经典,但我对那些剥离历史情境的研究感到共情不足,于是想重新探寻红色经典的来龙去脉。北京百万庄大街的一机部宿舍是我“抢救”历史在场人的第一站。我在那里见到了曲波先生,前后进行了两次将近6小时的录音采访,了解到不少鲜为人知的历史和写作细节。


  从曲波口中,我才得知当时剿匪的残酷环境中不可能有女卫生兵,曲波设计白茹,正如她的外号“小白鸽”所昭示的,“鸽子象征着和平,象征着我们今天的战争是为了明天的和平”。现在我体会,白茹在小说中的出现还有更为丰富的意义。她这样的“新女性”,拥有科学知识和技能,独立、自主,有工作能力,同时还兼有女性的美丽、温柔。白茹的形象在整个中国现代小说序列中是崭新的,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中出现的新型独立妇女形象,很有意义。


  人民的事业是曲波一生的追求


  与曲波交往的过程中,除了谈文学,我更为他淡泊名利、执著于人民事业的精神所折服。


  我第一次走进曲波住所,就被其朴实无华所震撼。那是一间老式的两居室宿舍,墙面由普通石灰抹平,再从半人高处刷了一层淡绿油漆,这应该是1955年他们住进这里后的原始装修。后来我了解到,在上世纪50年代,曲波仅稿费收入就一万多元,那在当时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但他全都捐了出去。


  采访中我感到,曲波能够深入人物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进行准确的把握和贴切的描摹是有原因的。杨子荣和高波等人虽然牺牲了,但他们的精神却常驻曲波心间,成为他情感和生命的一部分。


  2002年,曲波先生逝世,但他创造的鲜活的革命战士的光辉形象,却还在书本中、影视剧里乃至几代人的记忆里流播。他们“为人民事业生死不怕”的大无畏牺牲精神,是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姚丹,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人民日海外版


  林海雪原主要内容推荐搜索词:

  

  1.林海雪原主要内容100字左右

  

  2.林海雪原主要内容概括50字

  

  3.林海雪原主要内容简介

  

本文标题:林海雪原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