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号海洋科考船
科学号海洋科考船推荐文章1:2024年郑和航海风云榜揭晓,“科学”号获“2023年十佳船舶”
青岛日社/观海新闻7月26日讯 近日,2024年郑和航海风云榜盛典在天津举行,11项荣誉榜单一一揭晓。海洋所“科学”号科考船荣获“2023年十佳船舶”荣誉称号。这是该船继2021年之后第二次荣登榜单。
“科学”号科考船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我国第一艘自主研发设计建造的新一代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也是“向阳红1”“向阳红3”“东方红3”等多艘主力科考船的母型船。2023年,“科学”号执行了5个综合调查航次/段,累计在航216天,航程3万余海里,为24家涉海机构和单位提供了航次搭载,其综合科考能力和成果强有力地支撑了我国深远海探测与研究跻身世界前列。
郑和航海风云榜推选活动自2017年启动以来,至今已成功举办八届,致力于传承郑和精神,传播航海文化,鼓励航海界在海洋强国、航运强国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开拓创新、敢为人先、勇当先锋,为航海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更大贡献。(青岛日/观海新闻记者 李勋祥)
责任编辑:程雪涵
科学号海洋科考船推荐文章2:【科技回眸】“科学”号见证海洋科技迅猛发展
作为我国自主设计和建造的新一代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被誉为最先进的“海上移动实验室”之一。十年来,它驰骋深海大洋,见证了新时代我国海洋科技的迅猛发展。
“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
走进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南海路7号,与大海隔路相望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科学”号项目总指挥孙松的办公室里,整齐地摆放着几艘科考船模型,正中间的那艘正是红白相间的“科学”号,它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圆胖子”。孙松说,那是因为它比其他科考船宽了3米。
孙松:大概宽度是18米,而一般(科考船)可能也就是15米。胖了、宽了以后,里面空间就大了。
2011年11月30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在武汉顺利下水
孙松说,西太平洋是我国从近海挺进大洋的要道。曾经,受制于大船、新船、综合考察船少,我国对它的了解几乎为零,中国海洋科考界只能“望洋兴叹”,非常渴望拥有一艘好的海洋科考船。
孙松:70%以上的地球表面被海洋所覆盖。如果没有新一代的科学考察船,我们就不可能开展深海研究;而如果不能开展深海研究,就等于不会了解海洋。
2012年9月29日“科学”号科考船交接仪式在青岛举行
2012年9月29日,“孙松们”渴望的这艘科考船来了。“科学”号总吨位4711吨、总长99.80米、续航力1.5万海里、自持力60天、最大航速15节。第一任船长隋以勇说,“科学”号完全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从出世的一刻便已创造多项国内“第一”。
隋以勇:性能配置,机械设备的配置,动力设备的配置,全视角瞭望的配置,还有需要一些综合的环境考虑,打比方说噪音的控制,都创新地去考虑了。
2014年4月8日“科学”号科考船举行首航仪式
对于中科院海洋所档案馆里那摞半人高的设计图纸,“科学”号科考船总工程师于建军再熟悉不过。当初五六年里,他们反复修改草稿1000多份,配备七大船载科学探测与实验系统、具备全球航行能力及全天候观测能力、采用多项国际先进的船舶技术……每一处细节都精雕细琢过。
于建军: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船舶的指令一般都是在驾驶室发出的,它通过对讲也好,通话也好,再传输到作业现场的时候,是有一个时间差的,就造成了我们调查当中精度的缺失,也造成了一些不安全的因素存在。我们在采购动力定位和ROV的时候,要求系统的配套,提升了它的安全性、机动性,同时也提升了数据的精准度。
“科学”号科考船搭载的“发现”号ROV
2014年4月8号,“科学”号启航,乘风破浪前往西太平洋,开始了20多天的首次独立科考。这艘集成七大系统、搭载了4500米“发现”号水下缆控潜器(ROV)等多种国际先进探测设备的新时代科学考察船“长子”开始干活儿了。
“科学”号首航技术负责人 张鑫:有一种很高大上的感觉,这不只是设备的高大上,还有心情,我们国家也可以做到这种全球先进的科考船,做一些深海的探索性工作。
“发现”号ROV开展深海生物原位固定实验
在首个科考任务中,“科学”号在西太平洋的深海热液区发现了被称为“人类认识地球深部活动的窗口”、与生命起源密切相关的“黑烟囱”,共完成25个站位的地质采水和生物采水作业,获取热液喷口及邻近区域大型海洋生物样品1400多头,种类超过50种,并从热液区底层水、沉积物、岩石及大型生物样品中现场分离培养出超过300株微生物。
“科学”号在西太平洋海山采集的金柳珊瑚
2018年,我国科学家在深海热液区首次观测到气态水存在的证据,相关成果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
张鑫:那天晚上大概12点多,突然往前一看,有一个倒扣的湖在海底下,底下全是波光粼粼。(我们)当时就懵了,水里边怎么还可能出现波光粼粼?我们就让ROV(水下缆控潜器)飞过去悬停,然后把拉曼探针插进去,一测温度,已经超过了(该)区域(海底海水)的气化温度,这也是首次证实海底下有这种气相的流体喷发。
科研人员在西太平洋布放深海潜标
从浅海到深海、从近海到大洋,交付10年来,“科学”号安全执行了50多个海上调查航次,累计航程30多万海里。“科学”号搭载的“发现”号水下缆控潜器完成了超过300个海洋科学考察潜次任务,航迹遍布中国近海、西太平洋、北太平洋、中太平洋等,它的综合海洋环境立体探测范围涵盖全球99.2%的海域。
研究员 汪嘉宁:我们在西太平洋构建了一个对海洋的环境参数,包括温度、盐度、海流等进行长期连续实时观测的网络,目前对区域三维的海洋环流结构有了更进一步、更深入的认识,对气候的预、预测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孙松:“科学”号先后10多次穿越赤道,有2000多天在海上作业,也有2000多人参加了航次的工作。
2015年2月4日在西太平洋执行科考任务的“科学”号向全国人民拜年
十多年间,它见证着海洋深处的静谧、汹涌,一项项首次,一遍遍探索,一个个新种,让我国成为世界上具备深海综合探测与研究能力的少数国家之一。
“科学”号航次首席科学家徐奎栋:我们把海山调查研究技术体系建立起来了,完全解决了深海生物的获取,包括分类鉴定、研究的过程。我们差不多获得了700多种生物,发现了120多个新种,全世界整个海山生物采集差不多也就2000种。
“科学”号在西太平洋卡罗琳海山发现的长茎海绵(新种)
“科学”号首次在西太平洋发现的深海海蛞蝓(新种) 图片: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如今,“科学”号静静地停泊在中科院海洋所西海岸园区码头,等待开始下一次新的征程。
王凡:我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王凡。“科学”号科考船承载着一代代海洋人深蓝梦想的大国重器,陪伴着科学家们坚守在深海大洋科考的第一线,行走在我国海洋科学发展的最前沿,为我国海洋科研从浅海走向深海、从近海走向大洋,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跨越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科研支撑平台,也见证了新时代我国海洋科技事业迅猛发展的光辉历程。
监制丨高岩
编审丨樊新征
策划丨丁飞
记者丨(总台)孙莹 王伟(青岛台)李昕
讲述人丨郑岚
广播制作丨周天纵
视频导演丨江晓晨
现场统筹丨冯烁 孔颖 韩萌 李瑞
视频拍摄丨李春根 李学霖
虚拟制作丨傅佳伟 边世峰 刘会春 王安妮
海设计丨孔颖
海制作|潘婷婷 张静琳
技术协助丨张剑 张杨 张磊 司兵兵 秦梓元 尹澎
新媒体编辑丨李瑞
丨中国之声
科学号海洋科考船推荐文章3:国旗从“科学”号升起,ROV在深海下潜
10月1日上午6时许,雄壮的国歌声响起,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正在祖国南海海域执行科学考察任务的“科学”号科考船,举行升国旗仪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科学”号全体船队员统一着装,列队整齐,党员佩戴党员徽章,向五星红旗行注目礼,大家齐唱国歌,表达对祖国最崇高的敬意和最真挚的祝福。科考人员们难抑激动的心情,共祝祖国母亲生日快乐:“青春颂祖国,强国必有我!祝福祖国生日快乐、繁荣昌盛!”
当天风力3级,浪高0.8米,非常适合海上作业。国旗升至杆顶的那一刻,在“科学”号科考船的船舷,承载着科研人员期望与梦想的“发现”号水下机器人(ROV)缓缓入海,开始了新一次的深海的探索之旅。
“在这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迎来了新中国成立75周年,我们在海上举行升旗仪式,厚植家国情怀,青春告白祖国。”航次首席科学家连超告诉记者,“科学”号既是重要的科学研究平台,也凝聚着海洋强国建设的澎湃力量。
9月15日,“科学”号科考船从青岛启航,赴南海海域执行“深海和极地基因资源应用潜力评价及开发保护技术”项目任务。本航次是对南海冷泉的综合性考察,汇集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工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广州海洋实验室、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浙江大学等单位的专家。
“在航次过程中,遇到台风两次,多次低压天气,科考队员在风雨中抢占作业时间,努力满足考察作业要求。”连超介绍,在本航次中,“科学”号克服台风多,海况差等困难,截至目前,已完成了ROV潜次8次,获取沉积物重力柱4根,电视抓斗6次,CTD采水6次,箱式采泥器2次,走航测线18条,获取了大量重要科研样品及数据。
连超说,此举为揭示南海海底流体系统的活动特征及其对海底生物多样性和关键地化过程之间关系的影响提供支撑,甲板实验的进行有助于揭示可燃冰开采对于冷泉生态系统的影响。此外,原位综合探测技术体系设备的成功海试进一步提升我国冷泉探测的综合能力。
作为一名科考队员,自2009年以来,连超参加近远海航次15次,乘坐“科学三号”、“向阳红01”号、“向阳红18”号、“东方红3”号等海洋科考船参加科考。
“每一条船的特点不同,每一次的出航都有不同的感受,但都能让人感受到出海科考航行的乐趣。本次也是在祖国的南海上,第一次迎来国庆节,第一次海上升旗,感受着祖国科学事业的蓬勃发展、祖国的日益强大和美好未来。”连超说。
(大众新闻记者 薄克国 通讯员 孟庆超 王昊)
科学号海洋科考船推荐文章4:“科学”号科考船圆满完成今年首个科考航次任务后抵达三亚
央广网三亚4月15日消息(记者蔡文娟 通讯员丛高)4月14日下午,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科学研究所的“科学”号海洋科考船在圆满完成今年首个科考航次任务后从海南三亚口岸入境。
“科学”号海洋科考船(央广网发 三亚出入境边防检查站供图)
“科学”号科考船“2301”航次于今年2月14日从山东青岛母港出发,共历时60天,航程共计8700海里。该航次为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西太平洋科学考察实验研究开放共享航次,本次科考主要对西太平洋海域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各方面参数进行全面获取和连续观测,进一步加深多学科对海洋动力过程、海洋生物资源等方面的研究。
边检站工作人员查验科考人员证件(央广网发 三亚出入境边防检查站供图)
“本航次我们搭建了一个科考的平台,让所有有西太平洋科考任务的项目共同搭载‘科学’号科考船,到西太平洋进行一个年度多学科的调查。不同单位的科研人员来共同参加此次科考,使我们所获取的数据是立体的,其中涵盖了大气、海气界面、全水体、海底界面以及海底沉积物等方面数据,这是一次多圈层、多界面、多学科的联合调查。”中国科学院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汪嘉宁说。
接到“科学”号科考船入境预以后,海南三亚出入境边防检查站迅速成立工作专班,并将办检窗口延伸至口岸锚地,快速登轮为该科考船及科考人员办理了入境边防检查手续,最大限度减少科考船在港停泊时间。“科学”号科考船入境后将靠泊三亚南山港码头进行休整和补给,并于4月16日起航,开启新一轮科考任务。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科学号海洋科考船推荐文章5:“科学”号科考船来榕展示,船长说:我们把实验室“搬”到海底
“我们这艘船行驶了40万海里,能绕地球20圈。”15日,“科学”号科考船船长陈修峰说,作为一艘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已经完成68个调查航次,仅今年的航程就可以绕地球一圈。“科学”号在海上自给自足可航行60天,每次任务大概50天。11月11日从青岛出发,经过3天航行,14日抵达中国船政文化城船政码头。
“科学”号海洋科考船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科学研究所订造,具有全球航行能力及全天候观测能力,是我国首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该船于2010年10月28日开工建造,2012年9月建造完毕,航迹遍布西太平洋、北太平洋、中太平洋等广袤海域,航次涉及南海成因演化、南海北部冷泉区及冲绳海槽热液区生态系统调查、西太平洋地质、气候及海山环境调查。此次“科学”号来榕参加2024世界航海装备大会的船艇展示活动。15日,记者提前登船探访,近距离接触我国深海科学调查研究重器,感受它取得的巨大成就。
“船上配备80人,包括船员和科研人员。多数船舶的船上人员分为甲板部和轮机部两个部门,我们是科考船,主要负责科考项目,因此部门设置比较特殊,分为甲板部、轮机部、船载实验室和课题组,课题组主要由科研人员组成,通常有三四十人,船舶行驶、停靠都围绕科研人员的活动展开,可以说所有船员也是为科学调查服务。”“科学”号科考船大副孟庆超说。
研究深海,前提是抵达。中国曾因缺少专为深海设计的科考船而“望洋兴叹”,直到“科学”号设计建造成功。它“短宽型”的船体结构、封闭式甲板、360度可环视驾驶台、重力活塞取样的翻转结构等设计,都为海上作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据悉,“科学”号科考船总吨位4711,总长99.8米,型宽17.8米,吃水5.88米,集成七大船载科学探测与实验系统,搭载4500米级“发现”号ROV、深海拖曳探测系统、重力活塞取样器、电视抓斗、岩石钻机和万米温盐深仪等先进的深海探测和取样设备,具备综合海洋观测、探测、取样和现场分析及数据集成传输能力。“科学”号采用的吊舱式全回转电力推进系统,是国际最先进的推进方式之一。其合为一体的推进器与螺旋桨不仅节省仓容空间,而且增加船体机动性与灵活性,减少船舶的震动噪声,有利于科学考察人员进行海上作业。
据介绍,“科学”号2015年2月9日在西太平洋雅浦海沟附近海域投放热流探针,以获取海底热流信息,科研人员将其比喻为给海底“量体温”。“量体温”所使用的“体温计”是一根7.5米长、自重965千克的热流探针。从“科学”号后甲板处由钢缆放入海底后,凭借额外增加的500千克配重,这支“体温计”可以竖直插入洋壳表层,也就是亿万年来形成的海底沉积层中。当热流探针的姿态满足条件时,探针上的22个温度传感器会被自带电源瞬间加热,并记录降温过程中每秒温度值。回收后,根据传感器获得的海底沉积物原位温度梯度和热导系数,可以推算出海底热梯度的分布情况。2015年11月15日,“科学”号完成了热带西太平洋主流系和暖池综合考察航次,该航次开创了单一科考航次布放、回收深海潜标套数和观测设备数量最多的世界纪录。
“科学”号科考船还把实验室搬到海底。通常的研究中,深海样品被带到实验室开展后续研究,但由于压力、温度和其他化学环境骤变,深海样品的生理活动同样发生改变,真实的深海生命过程无法被准确认知。中科院海洋所在深海海底搭建了水下实验平台,科研人员得以在深海开展水下原位实验,为揭示深海生物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提供了可靠依据。2021年6月28日,“科学”号完成首个高端用户共享航次,在目标海域获得大量科学发现,并进行了多台套国产自主研发设备的海试工作,圆满完成“在海底做实验”的任务。
与其他科考船相比,“科学”号上还多了一支专业的技术支撑队伍——船载实验室,下设操控支撑组、仪器设备组和水下缆控潜器ROV组。“发现”号ROV深海机器人(水下缆控潜器)是“科学”号上搭载的一个先进的深海探测科考设备。截至目前,“科学”号已完成ROV潜次8次,获取沉积物重力柱4根,电视抓斗6次,CTD采水6次,箱式采泥器2次,走航测线18条,获取了大量重要科研样品及数据。(记者 欧阳进权 通讯员 毛淑文)
科学号海洋科考船推荐搜索词:
1.科学号海洋科考船观后感
2.科学号海洋科考船于哪一年开始建造
3.科学号海洋科考船简介
本文标题:科学号海洋科考船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