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空气稀薄地带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推荐文章1:读《进入空气稀薄地带:登山者的圣经》有感|致敬勇于攀登珠峰者
1996年5月10日,19名珠穆朗玛峰登山者在下山途中遭遇暴风雪,被困在海拔8000多米的地方,最终12人葬身暴风雪中,这是珠峰登山史上最惨痛的山难。这些勇士:登顶的、未登顶的及葬身于珠峰的,他们都经历些什么?
图片来自网络:攀登珠峰
珠穆朗玛峰,世界最高峰,没看这本书之前,它对我只是一个名词,一个地理知识,一个遥不可及,甚至连精神都飞不到的高耸入云的雪峰。可是我打开了这本书,作为一个初级户外爱好者无法抵御地打开了这本书,也打开了一个世界:它让我认识了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以及那些敢于攀登珠峰的勇士。
这本书以纪实手法描写了1996年春季几个登山队攀登珠峰的过程,和人们对山难的反思,让人震撼,无法忘怀。
图片来自网络:珠穆朗玛峰
珠穆朗玛峰8848米,同空客300喷气式客机的飞行高度一致。坐过飞机的人,想象要爬到飞机飞行的高度,可怕不?
在8000米的高度,空气氧含量只是正常的三分之一,人会极度缺氧,极易患高山肺水肿、高山脑水肿,这会夺去人的生命。高处不胜寒,在那样的高度人的体温会下降,手脚极易冻伤,而且因大脑供氧不足,智力及判断水平会严重下降。而这些还只是人体受到的影响。
攀爬珠峰,冰川上随处有可见的和不可见的被冰雪掩盖的冰裂缝,有摇摇欲坠的不稳定的随时坠落的冰塔,有冰雪覆盖的悬崖峭壁,还有不知何时发生的雪崩。而最让我恐怖的是希拉里台阶,它距珠峰峰顶8848米垂直距离仅有60米,可它是12米高的几乎垂直的岩石和冰面,令人毛骨悚然,几乎不可逾越。
书中图片:希拉里台阶
珠峰上的昼夜温差极大,早晨从营地出发时手都会被冻僵,可太阳一出来又热得让人难以忍受。 那里的天气状况也瞬息万变,刚刚还阳光灿烂,几个小时后就可能下起暴风雪,刮起飓风。
顶着这些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糟糕的身体状况,摇摇晃晃地攀爬在海拔8000米以上的冰雪覆盖的悬崖峭壁上,真的让人胆颤心惊,更何况还会不时看到遇难的登山者的遗体。说,他在山上的速度只能以厘米计。
图片来自网络:攀登珠峰
1996年5月10日,突然袭来的暴风雪,将众多登山者困在了海拔8千米以上的山上。很难想象这些人在那样的高度在暴风雪中是如何抗争的。 而这其中最让我震撼的是49岁的韦瑟斯的顽强的生命力。
韦瑟斯在严寒中已昏迷12小时,救援队已经放弃了他,而且他的一只眼睛已经失明,另一只眼睛也只能看清一米左右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他凭着自己的毅力像僵尸一样自己走回了4号营地(7920米)。在队员下撤时,队友以为他已没有生还希望,可他在打了一针后又奇迹般地站了起来,在救援人员的帮助下下到了2号营地(6490米),成功地活了下来。
在5月10日冲顶那天,有的人在快接近登顶时艰难地选择了放弃(事后证明他们的决策是英明的)。他们在喜马拉雅山适应、训练6周有余,忍受了巨大的痛苦,在面对登顶成功只有百米之遥时能选择放弃,绝非常人所为,值得我们敬佩。
在暴风雪中被困在8000米之上的山中,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珠峰的人们,值得我们敬仰。
书中图片
幸存者反思这次山难,最主要的原因是登山者没有遵守规则,没按照规定的时间下山,而商业登山队之间的竞争是导致破坏规则的罪魁祸手。珠穆朗玛峰是自然力量的象征,而人性有时更能让人付出生命。
登山不仅需要体力、技能,更需要顽强的毅力和决心。这不仅适用于攀登珠峰者,也适用于攀爬所有山峰的人,哪怕只是我这个初级户外爱好者。
书中图片:攀爬珠峰
向所有攀爬珠峰的勇士致敬,致敬他们的勇气、毅力和决心。我不知道这本书会给我多大的影响,但我知道它一定会很深远。
#夏日生活打卡季##头号周刊#?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推荐文章2:通讯:曾为救人放弃登顶珠峰,现在他重新出发
中新网成都4月8日电 题:曾为救人放弃登顶珠峰,现在他重新出发
贺劭清 陈选斌
“准备了那么长的时间,花了那么多的精力,在最后登顶那一天放弃,这个遗憾无数次将我拽出梦境。”8日,曾因救人放弃登顶珠穆朗玛峰(简称珠峰)的攀登者范江涛从成都再次出发。这次他计划从北坡攀登珠峰。
谈及被搁置近两年的珠峰梦,范江涛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表示,生命比攀登更重要,如果此行面临相同的情况,他会继续做出相同的选择。
4月8日,范江涛在成都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 陈选斌 摄
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欧洲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峰、南美洲最高峰阿空加瓜山、北美洲最高峰德纳里山……作为中国知名攀登者,从2008年爱上攀登至今,范江涛攀登过世界多座高山,却唯独没有登顶位于中国的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2023年5月18日,范江涛与队友在距登顶珠峰仅有400米左右的时候,看到一名中国女性登山者遇险。他们将珍贵的氧气、热水、食物让给这位登山者,将其搀扶下山。打破“8000米无救援”惯例的同时,范江涛与队友的珠峰梦却被搁置。
范江涛与队友珠峰救人资料图。 受访者供图
范江涛介绍,攀登者在攀登珠峰前往往要经过长达一年的专项训练,具备良好体能,并攀爬过8000米以上的高峰,同时攀登珠峰需要一笔不菲的开销。“当时因救人放弃登顶的队友,有的可能此生都不会再有攀登珠峰的机会。我们每个人的命运多多少少,都因这次救援而改变。”
美国记者乔恩在《进入空气稀薄地带》中记录了他亲历的1996年珠峰山难,揭露了珠峰8000米以上的残酷一面。乔恩写道,“在海拔8000米以上,人们无法苛求道德的尺码”。在范江涛看来,8000米以上确实没办法要求任何人去做任何事,但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要问心无愧才行。
那次珠峰救援结束,还没离开珠峰大本营,范江涛就下定决心要再次攀登珠峰。为了储备体能、提升攀爬技巧,过去一年,范江涛一共参加了18场越野赛,登山总里程超过600公里。
“但更多是意志力上的准备,真正到达8000米以上,你就会明白,路只有靠自己才能走下来,别人谁也帮不了你。”范江涛介绍,今年3月他仅用21小时就完成了一场100公里越野赛。而从珠峰7000米攀爬至7900米,他和队友用了8个多小时。因为高海拔每分每秒都会消耗攀登者的体力,甚至每走十步都需要停下来大口喘气。
范江涛攀登珠峰资料图。 受访者供图
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首次登顶珠峰,这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从北坡登顶珠峰。相比南坡,在春季攀登北坡有“三大天险”——海拔7028米的北坳冰壁、海拔7500米的大风口以及海拔8700米的第二台阶。
“北坡虽然难度更高,但是攀登用时比南坡短,因为随着中国西藏交通不断发展,汽车可以直接开到珠峰北坡大本营。”范江涛说,选择北坡,就是选择与最严苛的自然条件对话。从成都出发后,他将前往珠峰北坡大本营进行两次拉练,并等待一年一次的登山窗口期。今年北坡向外国登山队开放,有外国登山者和他们一同挑战从北坡登顶珠峰。
近年来,不仅越来越多的外国登山者来到中国登山,还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登山者走出国门。让范江涛印象最深刻的是,世界多个登山小镇都会有一幅地图,登山者到达小镇后会用钉子在地图上标记家乡。以前地图上欧洲、美国、日韩的钉子最多,而现在中国、东南亚以及非洲的钉子也多了起来。
“全世界的登山文化可能各不相同,但登山者们对巅峰的追求是相同的。”范江涛说,珠峰并不是最难攀登的高峰,但作为世界最高峰,珠峰在每一个登山者心中的地位无法取代。攀登珠峰后,他还会继续攀登更多的山峰,因为山就在这里。(完)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推荐文章3:通讯:曾为救人放弃登顶珠峰,现在他重新出发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成都4月8日电 题:曾为救人放弃登顶珠峰,现在他重新出发
贺劭清 陈选斌
“准备了那么长的时间,花了那么多的精力,在最后登顶那一天放弃,这个遗憾无数次将我拽出梦境。”8日,曾因救人放弃登顶珠穆朗玛峰(简称珠峰)的攀登者范江涛从成都再次出发。这次他计划从北坡攀登珠峰。
谈及被搁置近两年的珠峰梦,范江涛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表示,生命比攀登更重要,如果此行面临相同的情况,他会继续做出相同的选择。
4月8日,范江涛在成都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 陈选斌 摄
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欧洲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峰、南美洲最高峰阿空加瓜山、北美洲最高峰德纳里山……作为中国知名攀登者,从2008年爱上攀登至今,范江涛攀登过世界多座高山,却唯独没有登顶位于中国的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2023年5月18日,范江涛与队友在距登顶珠峰仅有400米左右的时候,看到一名中国女性登山者遇险。他们将珍贵的氧气、热水、食物让给这位登山者,将其搀扶下山。打破“8000米无救援”惯例的同时,范江涛与队友的珠峰梦却被搁置。
范江涛与队友珠峰救人资料图。 受访者供图
范江涛介绍,攀登者在攀登珠峰前往往要经过长达一年的专项训练,具备良好体能,并攀爬过8000米以上的高峰,同时攀登珠峰需要一笔不菲的开销。“当时因救人放弃登顶的队友,有的可能此生都不会再有攀登珠峰的机会。我们每个人的命运多多少少,都因这次救援而改变。”
美国记者乔恩在《进入空气稀薄地带》中记录了他亲历的1996年珠峰山难,揭露了珠峰8000米以上的残酷一面。乔恩写道,“在海拔8000米以上,人们无法苛求道德的尺码”。在范江涛看来,8000米以上确实没办法要求任何人去做任何事,但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要问心无愧才行。
那次珠峰救援结束,还没离开珠峰大本营,范江涛就下定决心要再次攀登珠峰。为了储备体能、提升攀爬技巧,过去一年,范江涛一共参加了18场越野赛,登山总里程超过600公里。
“但更多是意志力上的准备,真正到达8000米以上,你就会明白,路只有靠自己才能走下来,别人谁也帮不了你。”范江涛介绍,今年3月他仅用21小时就完成了一场100公里越野赛。而从珠峰7000米攀爬至7900米,他和队友用了8个多小时。因为高海拔每分每秒都会消耗攀登者的体力,甚至每走十步都需要停下来大口喘气。
范江涛攀登珠峰资料图。 受访者供图
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首次登顶珠峰,这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从北坡登顶珠峰。相比南坡,在春季攀登北坡有“三大天险”——海拔7028米的北坳冰壁、海拔7500米的大风口以及海拔8700米的第二台阶。
“北坡虽然难度更高,但是攀登用时比南坡短,因为随着中国西藏交通不断发展,汽车可以直接开到珠峰北坡大本营。”范江涛说,选择北坡,就是选择与最严苛的自然条件对话。从成都出发后,他将前往珠峰北坡大本营进行两次拉练,并等待一年一次的登山窗口期。今年北坡向外国登山队开放,有外国登山者和他们一同挑战从北坡登顶珠峰。
近年来,不仅越来越多的外国登山者来到中国登山,还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登山者走出国门。让范江涛印象最深刻的是,世界多个登山小镇都会有一幅地图,登山者到达小镇后会用钉子在地图上标记家乡。以前地图上欧洲、美国、日韩的钉子最多,而现在中国、东南亚以及非洲的钉子也多了起来。
“全世界的登山文化可能各不相同,但登山者们对巅峰的追求是相同的。”范江涛说,珠峰并不是最难攀登的高峰,但作为世界最高峰,珠峰在每一个登山者心中的地位无法取代。攀登珠峰后,他还会继续攀登更多的山峰,因为山就在这里。(完)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推荐文章4: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推荐文章5:珠穆朗玛峰,8000米的道德—登山者圣经《进入空气稀薄地带》
珠穆朗玛峰8000米的道德。
即将进入珠峰攀登季,攀登者们将要踏上征途,愿大家平安回家。不论去喜马拉雅徒步还是登山,一定要读《进入空气稀薄地带》,它被誉为"登山者的圣经"。这本书曾被拍作电影《绝命海拔》,但电影镜头远不如文字有力量。建议登山爱好者们一定要读这本书,而且值得反复温习,登山前读过它也许能救你一命。
攀登珠峰这件事情是很多人无法理解的,在很多关于超高海拔雪山攀登的短视频下面,评论区几乎都是被"吃饱撑的"、"钱多闲的"类似的言论霸屏。即使大山接纳了你,键盘侠却无法接受你比他拥有更多的勇气和力量,对你口诛笔伐、恶言相向。夏虫不可语冰,由他去吧。我们这一生不需要满足每一个人,找到能够与自己同频共振的那一部分人就好。
这本书我几乎是一口气熬夜读完的,看得我浑身鸡皮疙瘩,热血澎湃。讲述的是1996年人类首次攀登珠峰75年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攀登季,4支登山队,12名登山者罹难。不过这个死亡人数已经被2023年的20人遇难打破。
文字既描述了喜马拉雅的美景和珠穆朗玛的壮观,也展示了登山者们执着的热爱,更记录了攀登过程的困难坎坷以及灾难发生时的惊心动魄。没有歌颂,没有批判,只是刻骨铭心,直入骨髓的记录。
你可以把它当成小说看,有经历、有故事、有欢笑、有悲怆、有震撼、有生死、有自负、有责任、有梦想、有理智、有惊叹、也有唏嘘、有欲望、还有反思。你也可以把它当成珠峰或登山科普看,有天文地理的常识、有登山徒步的知识、有风险管理的经验,还有纷繁复杂的人性。
这是一起真实存在而又扑朔迷离的灾难,不同当事人对事件细节的描述各不相同,每个人所看到的也只是他能看到的一部分。既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环境。虽然造成灾难的直接原因是暴风雪,然而人的因素让这起灾难雪上加霜。如果各个队伍能够有效协同,如果向导遵守约定提前出发固定路绳,如果大家当时眼里不只是顶峰,也抬头留意了天气的变化,如果领队能坚决执行关门时间,如果夏尔巴领队始终履行领路和制定路线的职责,而不是干了别的。
如果向导布克瑞夫能够忠于职守,放弃自己无氧攀登的梦想,如果队长费希尔没有一意孤行,隐瞒自己的疾病,如果能够跳出惯性思维,提前发现向导哈里斯缺氧症状,或者结果会很不一样,可惜的是没有第二次机会。
超高海拔攀登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个细小的失误就像南美洲的蝴蝶扇动翅膀,引发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登山的过程是生活的缩影,面对未知的挑战,我们全神贯注其中,不断打怪升级。不同的是,日常生活中所犯的错误还有机会改正弥补。
但在山上,在那特定的环境里,我们的一举一动都攸关生死,我们只有一次机会。那些看似不重要的细节,却在我们的登山活动中不断重演。也许这一次幸运地回家了,但是好运气总有一天会用完。这一本登山圣经值得每一位向往雪山,热爱户外的朋友们照一照这面镜子。
我在想,如果这次行动没有两名知名记者,故事的演绎和发展可能大不相同。两位队长不会执念于将更多的客户送上山顶,以及坚持陪伴队员不放弃、不下撤,以他们的能力和经验不会丢了性命。夏尔巴领队不会拖着疲惫的身躯,将沉重的卫星电话搬到8000米营地,更不会用短绳拽着记者冲顶,消耗了太多的体能,也耽误了修路的时间。
当我们心怀攀登梦想,想要实现个人理想,却又因为各种原因,背负外界赋予的各种意义和责任。面对更多的关注,我们的行为和选择是否会迷失方向?当我们身上贴着标签,包里背着广告,被更多的欲望所裹挟,我们是否还能保持初心,潇洒走一回?
生活是具体的,我们需要以史为镜,汲取教训,更加审慎地对待每一次探险,但不需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去评判和指责。事后诸葛亮总是很容易,我们不缺评论家。无论如何,当灾难降临时,登山者们展现了顽强的意志力和生命力,队员拼尽全力相助,队伍之间无私救援。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他们都尽力了,没有谁愿意伤害谁,没人想死。
并非8000米无人性,在灾难发生的那一刻,人性的光辉和力量,人类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得到了无限的绽放。欢迎您在评论区留言,分享您的感受。
尽管现在装备、技术和经验都更加精进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攀登珠峰变得很容易。我们都必须清醒意识到,珠峰代表着大自然的力量;8000米以上的死亡地带,人类的生存空间非常狭小。怀揣珠峰梦的登山者们必须牢记:即使攀登系统看起来万无一失,但登山永远都不是绝对安全、可预测、受约束的活动。尤其是在死亡地带。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推荐搜索词:
1.进入空气稀薄地带名句
2.进入空气稀薄地带 百度网盘
3.进入空气稀薄地带 改编电影
本文标题:进入空气稀薄地带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