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还有司马姓吗
现在还有司马姓吗推荐文章1:司马氏出过皇帝,为何到当今居然只有不到3万人?
历史上有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就是帝王家族的基因会突然地放大流传,而且这种放大的时间越早,则后代越多。比如对当今的男性Y染色体的上溯证明,在新兴大国国内目前所有男性的70%以上的Y染色体,居然是5000多年前5位男性祖先的Y染色体的流传。而这恰恰与三皇五帝中的五帝存在的时间和5位上古帝王的数量完全吻合。这说明五帝并非是单纯地传说,而是有切实的生物遗传证据。五帝之后历代帝王的姓氏,尤其是历史比较长久的统一大帝国皇族的姓氏,最容易成为当今的超级大姓。比如汉代的刘姓,唐代的李姓,宋代的赵姓,都是如此。至于王姓,一看就知道是出自帝王之家。最有可能是从800年的周朝的王族直接转来的,很可能是当时的超级大姓姬姓的变体。比较奇异的是超级大姓是张姓,这个问题瀚海狼山(匈奴狼山)也专门论证过,所谓张就是弓长而善射,很可能出自东夷。
而商王朝皇族本身也出自东夷,600年的商王族也有繁衍优势。因此可以暗示张姓其实也出过皇帝。出过大王朝皇帝的姓氏之所以后人众多,主要根源在于皇族有政治经济等各种超级特权。本身占据最好的人口扩张资源;而且最关键的是长期免税。因此可以充分地扩大人口基数。除了皇族本身的大规模繁衍,还可以给其他有贡献的家族赐予“国姓”这本身是一个很大的荣誉。因此会导致人口基数进一步扩大。从夏商周以来,绝大多数出过正经皇帝的姓氏都成了大姓甚至是超级大姓。就算是只传了2代的隋朝。其皇族的杨姓,到今天也是准超级大姓之一。但是有一个出过正经皇帝的姓氏,却非常奇怪。到最近这些年,通过普查发现,居然只有不到3万人!这个比例连新百家姓的前100位的排名门框都摸不到,在全部当今姓氏中,排名549位,非常靠后。这个同样出过正经皇帝的姓氏,就是司马。
司马为西晋、东晋两朝的国姓。西晋结束了三国割据的局面,也算是大汉之后的正经大一统王朝。司马本身是官职名,西周就有司马、司徒与司空三司。最早用司马为姓的是西周的权臣程伯休父,掌握周王朝的军队,并且平定了叛乱的许地,立了大功。于是周宣王允许其以官职为姓,这是司马氏的源头之一。司马氏的源头之二,则是于春秋末期的齐国大司马田穰苴。田穰苴是最终代齐的田氏的旁支,也是陈完之后。田穰苴带兵有方,成为齐国的大司马。于是田穰苴也就成了司马穰苴。而司马氏历史上最著名的司马懿,正史白纸黑字,抬头就说他是司马穰苴之后。从秦汉一直到汉末,司马氏已经是当时大姓之一。比如除了司马懿,同代人中还有司马徽等。之前的秦国名将司马错也被认为是司马懿比较近的祖先。那么有了西晋的大一统,司马氏为何并没有明显扩大人口,对比从战国到秦汉,姓司马的人总数反是不进则退呢?首先还是来自西晋司马氏王族之间的互相攻击自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乱。最终相互SHA的没留下多少。永嘉之乱后,北方的司马氏几乎绝迹。
只剩下一个司马睿,跑到江南建立了东晋。但是司马家族在东晋的根基非常浅,司马睿这个皇帝甚至是被王导硬推上去的,历史上被讥笑为王与马共天下。因此司马王族在东晋并无绝对优势。相反东晋的历史也不长久,就被刘裕推翻。刘裕对残存的江南司马氏王族同样绝不客气,又彻底地收割了一番。于是晋朝的司马王族基本全灭。当然前面说过了。司马氏在秦汉已经是大姓,并非只有司马懿一支。因此此后又过了五六百年,直到北宋,仍然有司马光砸缸。可见宋代的司马氏仍然人口不少。那么到当代,为何成了超级小姓呢?最终原因却和说书唱戏有关。因为司马懿是搞阴谋诡计上位成功,而且长期和“千古贤人”诸葛亮对抗,因此在几乎所有元明清的戏文中,司马懿都是奸诈的形象。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更不是什么好词。因此元明清三代。姓司马基本是很没面子的事情。于是不少姓司马的人家,纷纷改姓。比如改为司姓、马姓等。导致司马氏的人口越来越少!司马这个本来相当不错的姓氏,因为司马懿和晋王族的无德无品,最终差不多被MA没了!
现在还有司马姓吗推荐文章2:“司马”仅仅是指姓吗?
“司马”本是古代官名,是掌管天下军事、调遣武装部队的武官。商朝、周朝都设有司马这一武官,后代也有沿用。然而“司马氏”则指的是担任过司马一职的人的后代。但后来的一些司马还可以是文官。
根据史籍《通志·氏族略》的记载,追源溯流,司马氏的得姓始祖是周宣王执政时期官拜司马(管辖军政和征战的官职)的程伯休父,因为他屡立战功,官至司马,周宣王允许他以官职为姓,所以他的后世子孙就“以官为氏”而姓了司马。程伯休父本是殷、周朝时期的一个诸侯,是上古颛顼帝之后祝融氏重黎的子孙,租他体分的子孙后来分为两支,一部分“以官为氏”而姓司马,一部分依照惯例“以国为氏”而姓程。因此司马氏乃是出自程氏,和程氏一族是一家人。关于司马氏的得姓,大约是在两千七百余年前,司马氏后人还奉程伯休父为司马氏的得姓始祖。
后来的司马氏建立了历史上的西晋、东晋政权,共十五帝,进一步扩大了司马姓的影响。后来,东晋灭亡以后,司马姓开始步入平稳发展时期,但由于历史上曾出现的复姓改单姓,司马姓后来又有许多改为司姓或马姓。
另外,还有一些人是改姓为司马氏的,如许、郝二姓均有一部分是改姓司马的。两汉时期,司马姓主要分布在今河南、陕西、四川等地,其中河内郡(今河南武陟)一直是司马姓的重要聚集地。至曹魏时期,河内温地(今河南温县)则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政治家司马懿,后来,他的孙子司马炎废魏,建立西晋,定都于洛阳。从此,河内郡便成了司马姓最为著名的郡。
现代社会,司马姓仍为复姓中的大姓,分布非常广泛。但尽管司马姓氏是上古至中古时期的大姓,但现在司马姓的人口数已大不如前了。
现在还有司马姓吗推荐文章3:出过15个皇帝,现仅存不到3万人,这个姓氏怎么了?
惊!曾经超牛的司马姓,如今咋就快“消失”了?
家人们,今天咱来唠唠一个超有意思的话题——司马姓。爱看历史故事的你,对司马家的人肯定不陌生。司马光小时候砸缸救小伙伴,这事儿在课本里老出名了;司马懿和诸葛亮斗智斗勇,在三国时期那可是超级有名的厉害角色;司马迁写的《史记》,更是历史上特别牛的作品 。以前啊,司马姓可是贵族姓,出了好多厉害人物,不是当大官的,就是文学历史方面的大家。可你能想到吗,现在姓司马的人少得不行,和以前的辉煌比起来,差距太大了,这背后到底藏着啥秘密呢?咱接着往下看。
原来司马姓一开始居然是个官职!
你肯定想不到,司马最开始不是姓,而是个官职。在古代,“司”就是主管、负责的意思。就好比“牝鸡司晨”,说的就是母鸡干了公鸡打鸣晓的事儿,这就好像女人抢了男人该干的活儿,在古代这是不被允许的。回到司马这个官职,它主管军务,就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特别重要。在西周宣王的时候,有个叫程伯休父的人,他掌管军事,立下了不少战功。周宣王特别高兴,就赐他以司马这个官职为姓,他的子孙后代也都跟着姓司马了,所以程伯休父就成了司马姓的老祖宗。你瞧,这姓氏的由来是不是还挺有意思的。而且古代还有个传统,好多人会把自己的官职当成姓,像司空、司徒、司寇,也都是这么来的。就说“司空见惯”这个词里的“司空”,就是指以前在工部当“司空”这个官的李绅。这么一看,古代人的姓和官职联系还挺紧密呢。
司马家最牛的时候,满朝都是司马!
司马氏族最牛的时期,那还得说是晋朝。晋朝的开国皇帝是司马炎,不过要说在历史上更出名的,还得是他爷爷司马懿。司马懿那可是个全能人才,既能当宰相治理国家,又能当将军带兵打仗,脑子还特别聪明,和蜀国的诸葛亮都能比一比。但是在朝廷里混,光有本事可不行,还得会隐藏自己的想法和实力。司马懿就特别能忍,他在曹魏王朝的时候,一直小心翼翼的。曹操多精明啊,一眼就看出司马懿有野心,还说他有“狼顾之相”,就是说司马懿走路回头的时候,身子不动,光转头,跟狼转头似的。曹操就提醒儿子曹丕,说司马懿以后肯定会搞事情。好在曹丕和司马懿关系好,一直护着他,司马懿这才没出事儿。
司马懿靠着隐藏自己、装病,时不时还表现得很弱小,慢慢赢得了曹魏四代帝王的信任,最后当上了宰相,权力特别大。他还特别长寿,在那种压抑的环境里,居然活到了73岁,把曹操、曹丕、曹叡这三任帝王都熬死了,连老对手诸葛亮也没熬得过他。在他掌权的最后几年,他把曹家内部弄得乱糟糟的,把曹魏宗亲的势力都给打压下去了,为他孙子司马炎废魏立晋把前面的路都铺好了。
公元265年,司马炎逼着曹帝把皇位让出来,建立了晋朝。从这以后,司马家可就牛起来了。两晋一共155年,出了15个皇帝,司马姓的人口也达到了数十万,成了当时的大姓,那时候走在大街上,说不定随便碰到个人就姓司马呢。
刘裕一来,司马家彻底“凉凉”!
晋朝虽然风光过,但后来也倒霉透顶。经历了八王之乱、五胡乱华,晋朝的实力受到极大损伤。而给晋朝最后一击的,就是刘裕。这刘裕的出身可不咋地,他一生下来母亲就死了,家里穷得要命,他爹差点就把他扔了。他长大以后,靠砍柴、卖草鞋过日子,还去赌场赌钱,结果输得干干净净,欠了好多债,被人当街打。但他特别硬气,不喊疼也不讨饶。这一幕被一个叫王谧的人看到了,王谧觉得他以后肯定有出息,就帮他还了债,还劝他去参军,说他能成为一代英雄。没想到,这句话改变了刘裕的一生。
刘裕进了北府军,靠着自己的努力,从一个小兵慢慢升成了将领。他立下了不少战功,镇压桓玄之乱、统一南方、北灭南燕和后秦,在东晋的威望越来越高,慢慢掌握了实际权力。但刘裕可不满足于此,他的目标是当皇帝。
公元419年,刘裕派人把晋安帝司马德宗给毒死了,立了司马德文当傀儡皇帝。可还没过一年,他就逼着司马德文把皇位让给他,自己建立了刘宋王朝。这还不算完,刘裕没按以前的规矩好好对待禅位的皇帝,三个月后就把司马德文给杀了,开了杀禅位皇帝的坏先例。他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复司马氏当初逼刘禅退位,另一方面也是怕司马氏的残余势力再发展起来,威胁他刘家的江山。于是,他把司马氏皇族的人都杀光了,还在全国追杀姓司马的人。
在这种情况下,姓司马的人只能逃命,要不就改名。有的舍不得司马这个姓,就把司马拆开,改成单姓,有的姓司,有的姓马,就为了保住自己的命。就这么着,司马姓的人口一下子少了好多,差点就消失了。晋朝灭亡到现在都1600年了,司马姓的人口还是没恢复过来,你说这打击多大。
应来了!刘裕的子孙也遭了同样的罪!
刘裕对司马氏下这么狠的手,没想到应来得这么快。在刘宋末年,齐王萧道成派部将王敬则带兵进宫,逼着宋顺帝刘准把皇位让出来。刘准吓得不行,问他们是不是要杀了自己。王敬则说,就是让他换个地方住,还说他家当初取代司马氏的时候也是这么干的。刘准知道自己活不成了,哭着说,希望以后再也别生在帝王家了。
萧道成称帝以后,虽然把刘准封为汝阴王,但一个月不到,就把这个13岁的小皇帝给杀了,刘宋的宗亲也都被关起来,最后都死了。这和当年刘裕对司马氏做的事儿简直一模一样,真的是做坏事就会有坏应。
司马姓如今的现状,你绝对想不到!
虽然经历了这么大的灾难,但司马姓并没有完全消失。现在司马姓分布得还挺广,在河南、陕西、山西、安徽等好多地方都能找到姓司马的人。不过,根据官方统计,姓司马的人也就2.8万左右,在全国人口里占比连0.01%都不到。这和以前司马姓的辉煌比起来,差距太大了。以前是贵族大姓,出了那么多厉害的人物,现在却成了小众姓氏,真让人感叹世事变化太快。
小编有话说
咱今天聊了司马姓的过去和现在,从一开始是官职,到后来成为贵族大姓,再到被刘裕屠杀,人口大量减少,最后到现在的小众姓氏,这一路的变化,真的太让人感慨了。历史就像一个大舞台,各个姓氏家族轮流上台表演。司马姓的故事也让我们看到,在权力的争斗中,人性有好有坏,命运也变化无常。刘裕为了自己当皇帝,对司马氏赶尽杀绝,虽然一时成功了,但最后他的子孙也遭到了同样的下场。这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还是得有个底线,不能做得太过分。而且从姓氏的变化里,我们也能看到历史的发展和改变,每个姓氏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都值得我们去了解和尊重。以后再碰到姓司马的人,咱就知道他们背后有着这么精彩又曲折的历史啦。
现在还有司马姓吗推荐文章4:中华姓氏排名第549位——人才辈出“司马氏”
司马氏是典型的著姓而非大姓,司马姓姓氏人口排名第549位,人口共2.8万人,但历史上司马氏可谓人才辈出。
一、司马氏一:源于官职,出自西周掌管军事大权的大臣程伯休父,属于以官职称谓为姓氏,西周始置,司马与司徒、司空并称“三有司”,司马主管军事。后春秋时期楚国大司马子反、晋国大司马韩厥、宋国大司马孔父嘉,东晋王朝大司马王导等后代以其祖先官职为姓。
二:源于改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出自姬姓许氏、郝氏、程氏改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二、得姓始祖程伯休父、司马碧潭、孔父嘉
三、文字变迁四、姓氏分布司马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
先秦时期,司马氏族人已分布于郑(今河南新郑)、晋(今山西)、卫(今河南濮阳)、程(今陕西咸阳)等地。
两汉时期,司马氏主要分布在今河南、陕西、四川等地,其中河内郡(今河南省西部、黄河以北地区武陟县西南一带)一直是司马氏的重要聚集地。
三国曹魏时期,河内温地(今河南温县)出了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司马懿,后其孙司马炎废魏建晋,都于洛阳。从此,河内郡成为司马氏家族最著名的郡望。
司马氏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西晋和东晋政权,共历十五帝,一百五十六年,进一步扩大了司马世家的影响。但是由于晋朝司马氏皇权不断衰落,司马姓的贵族为免被迫害,很多改换他姓。东晋王朝灭亡以后,司马氏步入平稳发展时期,历史上复姓改单姓的规律,司马氏有许多改为司氏、马氏、同氏、仝氏、冯氏、程氏等,亦有维持司马氏复姓者。
如今,司马氏仍为复姓中的大姓,分布较为广泛。
五、历史名人司马氏可谓是人才辈出。
司马迁
著名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撰成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如有没有司马迁及其《史记》,中国的先秦历史将极大的缺失。
司马懿
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司马懿及其子孙,是晋王朝的缔造者。
司马光
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司马光,著名典故:司马光砸缸。
现在还有司马姓吗推荐文章5:司马、上官、独孤、欧阳……历史上这些高大上的复姓都去哪儿了?
在看《三国演义》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人名:司马懿,诸葛亮,公孙瓒,太史慈;大家熟悉的手游《王者荣耀》中英雄上官婉儿,历史上的原型是唐代武则天时期显要于政坛文坛的“巾帼宰相”;金庸小说的大侠里边,也经常出现独孤求败、令狐冲、欧阳锋这些复姓人名……由此可见,虽然大体上看古代还是以单字姓氏为主,但复姓所占的比例也一定不小,不然绝不会有这样高的出现频率。
那么,这些复姓为什么现在却很少见了?他们都去了哪儿?所谓“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对于姓氏,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是极为看重的。古代的“姓”和“氏”是不同的概念,《通鉴外纪》解释道: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大致就是说“姓”是总括家族祖先出自于何处的标志,而“氏”则是区别家族子孙分化于何处的标志;“姓氏者,标示家族血缘之符号也”——可见姓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所以在大多数时候,姓氏都会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政治背景挂上钩。
相传最初的有上古八大姓,即:姬、姜、姒、嬴、妘、妫、姚、姞。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经过了一系列的战乱、恩赐、迁徙等族群变故,很多部落或宗族开始改以图腾、封地等名号为姓氏,逐渐形成了后世的百家之姓。
要了解大量的复姓淡出我们视线的原因,首先需要从姓氏如何进行更改与变迁说起。前文已经提到,政治因素与新姓氏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关联。例如司马这一姓氏,名称本是于西周时期所设的“三有司”——“司马,司徒,司空”,事实上不止司马演化成了姓氏,其余两个也被作为宗族的姓氏各有传承,只是由于西晋时期,司马家族篡取曹魏政权成为帝王之姓,因而在这段时期司马姓氏极大地繁荣壮大起来。
但好景不长,随着司马家族同室操戈,代表外戚的太后党和宗室汝南王引发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乱”,西晋灭匈奴、收蜀吴的大好局势一朝倾覆,宗室互相施行灭门,再有此后的五胡乱华十六国的混乱时代,大量司马姓氏的家族纷纷改姓避祸,以司姓、马姓、同姓、仝姓、冯姓等掩饰身份;或者干脆直接躲入偏僻的深山大泽乡野,继续沿用这个姓氏的人就很少了。
根据史料记载,在此之前便有司马氏改姓的例子,西汉太史令司马迁受到刑罚之后,其二子为躲避祸殃,就改了自己的姓氏,一个改为了冯姓,另一改为了同姓。
古时候有很多因为封地或者迁徙定居地而改姓的例子,例如战国时期秦国的公孙鞅,因为变法改制的大功被君王封于商地,因而又称为商君,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商鞅了,他的后代子孙便因封地商作为宗族的姓氏传承了下去。
上官这一姓氏同样如此,只是远没有前者那样出名,上官姓源流单一,出自芈姓,相传是战国时期楚怀王将他的小儿公子子兰封为上官邑大夫,此后便诞生了上官氏。唐朝时,上官氏迁入今河南,并逐渐成为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一带)的望族,也有了历史上著名的女相上官婉儿的出仕。
唐末期战乱四起,分布中原的上官氏开始大举南迁,到达了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自宋代播迁至今,上官氏在全国多省市都有不同规模的分布,但总体的数量比例已经大不如前了。
独孤氏在现代可以说是非常罕见了,这个姓于少数民族鲜卑,但追根溯源与东汉光武帝刘秀一脉密切相关。
关于独孤氏的形成有几大渊源,其中最主要的说法是刘氏后裔受到南北朝时期北鲜卑单于看重,统领独孤部,是当时鲜卑最显赫的部落之一,后随北魏孝文帝举族迁居洛阳,遂以原先的部落名作为姓氏。
另一说法是于北魏时期代北鲜卑独孤浑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姓氏,是隶属于鲜卑拓拔部的氏族部落之一。
宇文家族建立统治时推行鲜卑化政策,很多受降的汉人将领官员都被赐姓鲜卑姓氏,据《周书·文帝下》记载:
魏氏之初,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后多绝灭……亦改从其姓,穿鲜卑服装。
但后来北魏孝文帝改革,则施行了完全相反的政策。迁都洛阳之后,孝文帝在统治阶层内部掀起了一波汉化的风潮,独孤浑氏大多改为汉姓杜氏、独氏、独孤氏,而独孤氏也大多被改回刘氏,成为当时大姓之一,或者新开单字姓“独”或“孤”,复姓独孤氏保留下来的分支极少。时至如今,存在的复姓“独孤”人口约不足百人,大部分都定居在内蒙或者境外。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当下复姓人口数排名最高的便是欧阳,其总人口达90.1万,在所有姓氏中排第188位。而且这个姓氏的起源在上述三者中尤为古老,且渊源发展单一。欧阳姓最早可追溯到夏朝,出自上古八大姓中的姒姓。夏君主姒少康封自己的庶子无余于会稽,建立了最早的越国。到了越王无疆执政时期,越被楚所灭,亡国的越国贵族中无疆的儿子叫做姒蹄,重新被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封为欧阳亭侯,遂以欧阳为氏,其子孙因而姓“欧”或“欧阳”。
历史上的欧阳氏一度险些覆灭,明朝洪武元年太祖朱元璋初安天下,曾意图招安元末起义反元政府的欧阳氏义军。而欧阳氏全军上下拒降,明太祖大怒之下诏令诛灭欧阳氏家族,欧阳氏族人被迫分散逃亡,改为单姓“阳氏”以避其灾。直到后来明武宗朱厚照执政时期,名臣阳铎发明了“摊丁入地”(即明清盛行的摊丁入亩政策),使明朝税赋大增,于是得以请示皇帝恢复原姓欧阳,因此一脉传承至今。
历代的汉化政策,对于很多复姓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孝文帝改革将皇族姓氏拓跋都改为了元氏。明朝初立,由于经历了近百年的蒙古族统治,汉文化受到政治打压呈现劣势,为了重新恢复中国的中原汉文化,朱元璋在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复衣冠如唐制”,革除胡跪礼仪,按照《礼记》中规定的传统稽首、顿首、空首等作为官方礼仪,同时清理胡姓——顾炎武《日知录》卷二三记载:
自洪武元年,诏胡服、胡语、胡姓一切禁止……而并中国所自有之复姓皆去其一字。
而在这场禁令中,许多传统的汉族复姓也受到了池鱼之祸。古人改姓的原因其实还有很多。为了化繁为简,很多复姓被改为单字,或者如鄠姓改为云姓这样,在读音不变的前提下用更简便的字来代替。
中国的传统文化重视礼法,其中很关键的一条就是避讳尊长,有的时候某个姓可能会与帝王、长辈、名人的姓重合,这种情况就必须至少暂时换掉原姓,如东汉明帝刘庄,为避圣讳,姓庄的大多就改为了姓严。也有的是因为某些特殊的遭遇更换或者隐瞒姓氏,如前文所说的欧阳氏为避祸改姓阳氏,甚至汉武帝时期丞相田千秋因劳苦功高且年事已迈,特别受到武帝恩准乘车出入宫禁,人称“车丞相”,于是为叩谢天恩,田氏从此改姓车氏。
除了改姓这一主要原因之外,类似司马、上官这些复姓少见还有一个受到忽视的重要原因,即是历史上经历的几次大的人口高速增长时期,根据数学原理计算,人口基数大的单姓自然能够获得更大的增长幅度,我们随处可见的李姓、王姓、张姓三个,在当前的全国人口中便占据了四分之一的份额。
再加上近现代大多数出名人士都是以单姓为主,复姓的名人极为罕见,绝大部分都是知名度不高的平民百姓身份。此消彼长之下,复姓自然也就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虽然很多复姓的确很好听,但远没有单姓这样分布广泛。
我国现存的复姓只剩下有欧阳、太史、端木、上官、司马、东方、独孤、南宫等81个,相比历史上曾有记载的2000余个已经大为缩水,但人造的新型复姓正充斥着很多家庭的户口本。近年来新兴的从父母的姓各取一字作为子女的“复”姓,这种方法在许多年轻人中颇受欢迎,甚至被认为是一种男女正在平权的象征。
然而笔者认为,这不应算作真正意义上的复姓,虽然说这些父母的出发点和想法都不错,但因为其驳杂,毕竟缺乏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作为载体,而且在实践过程中也很难实现进一步的传承,所以也就没必要算在今天的话题讨论之内了。
参考文献:
《通鉴外纪》(北宋)刘恕 《周书》(唐)令狐德棻 主编《日知录》(清)顾炎武
现在还有司马姓吗推荐搜索词:
1.现在还有司马姓吗知乎
2.现在还有司马姓吗百度百科
3.现在还有没有司马这个姓了
本文标题:现在还有司马姓吗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