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拍照自测图推荐文章1:一分钟教你看懂这些皮肤科检查告单

  皮肤病拍照自测图推荐文章2:春天您过敏了吗——中日医院皮肤病与性病科杨顶权主任医师图说过敏

  美丽的百花齐放的春季,恼火的柳絮飞扬的春季,也是皮肤过敏最多发的季节。那春季肌肤过敏怎么办?我们该如何预防,抛去讨厌的口罩,不用某某秀秀,轻松自然地在自拍杆下,人面桃花相映红呢?


  中日医院皮肤病与性病科杨顶权主任医师通过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健康台告诉您,预防皮肤过敏,衣食住行该怎么办。


  

  

  

  

  

  

  

  

  

  

  

  

  

  专家介绍:


  杨顶权,中日医院皮肤病与性病科主任医师。兼任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委员会皮肤外科分会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性学会中医分会委员,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编委。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毛发疾病、痤疮、银屑病、湿疹、皮肤外科治疗瘢痕疙瘩、脂溢性角化病等;皮肤外科治疗色素痣、瘢痕疙瘩、脂溢性角化病、表皮囊肿、基底细胞癌等肿瘤性皮肤病,以及各类性传播疾病。


  中日医院皮肤病与性病科诊疗特色


  1、常见病和疑难重症疾病诊治:治疗湿疹、过敏性皮炎、带状疱疹、银屑病、皮肤肿瘤、真菌感染、性病等常见疾病,同时诊治天疱疮、类天疱疮、自身免疫病、血管炎、重症药疹、遗传性疾病等疑难重症疾病。


  2、医学美容中心:拥有抗衰老、面部年轻化、祛斑、脱毛、祛血管等多项激光治疗项目,同时开展肉毒素注射、玻尿酸注射、果酸换肤治疗,为您打造年轻靓丽的外貌。


  3、中西医结合银屑病中心:银屑病为我科传统优势项目,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有多年经验。利用国际前沿药物与中医传统疗法相结合,配合紫外线照光、药浴、针灸治疗,对患者进行个体化、正规化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4、皮肤数字影像中心:是我国皮肤病数字化诊断亚学组组长单位,拥有皮肤摄影、皮肤镜、皮肤三维CT、皮肤3D分析系统等无创检查,为诊断疾病提供有力的帮助。拥有强大的皮肤病理团队,并开设远程诊断中心,与国内外高水平医院合作,可组织专家远程病理阅片,节约患者时间,获得专业诊治。


  5、皮肤外科及毛发中心:开展良恶性皮肤肿瘤、色素痣、瘢痕组织切除、毛发移植等多个手术治疗项目,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6、特色检查项目:显微镜检测各类皮肤癣菌感染、疥虫感染,斑贴试验、MORA摩拉仪器检测各类过敏原。性病检查包括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淋病、支原体、脲原体、艾滋病、梅毒等。


  7、特色物理治疗:激光冷冻治疗各类皮肤疣、老年斑、赘生物、皮肤肿物。光动力疗法治疗尖锐湿疣、痤疮、恶性皮肤肿瘤。电解疗法治疗血管瘤、汗管瘤。宝石激光治疗甲癣。半导体激光治疗带状疱疹、丹毒、疖肿等感染性皮肤病等。


  科主任:崔勇 科副主任:白彦萍、张晓艳


  联系方式:


  病房护士站:(010)84205106


  服务号:中日友好医院


  皮肤病拍照自测图推荐文章3:拍一张“照片”就能进行皮肤疾病诊断!皮肤病人工智能模式年内将在百家基层医疗机构落地

  脖子上总是被衣服摩擦到的那颗痣切还是不切,带着这样的纠结,家住新泾社区的李阿姨到家门口的社区卫生中心走了一趟,没想到竟有“意外收获”,得到了一份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专家给出的诊断建议。


  原来,新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最近用上了“新式武器”,一款老年皮肤肿瘤人工智能远程诊疗工具。


  ■受访者供图


  “只要把通过皮肤镜获取的患者图片、症状描述等上传到手机上的一款应用程序里,就能立即得到辅助诊断结果,如果想进一步寻求专家诊断建议,还能通过人工智能‘连线’华山医院皮肤科,这样一来社区居民就不用为了皮肤问题来回奔波了。”新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蔡民强医生介绍说。


  记者从华山医院皮肤科了解到,目前新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试点工作已经完成,预计到今年6月底,上海将有至少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使用这款人工智能远程诊疗工具助力皮肤病诊断,到今年年底,在全国至少100家基层医疗机构落地。


皮肤肿瘤漏诊误诊并不鲜见

  上海市民政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在上海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483.60万人,占总人口的33.2%,较2016年增加了25.81万人,增速5.6%。到2050年左右,全市的老龄化人口将增至600万人左右,达到人口老龄化的高峰。


  与人口老龄化趋势一同被关注的,还有“老年病”,老年皮肤肿瘤就是其中之一。


  脂溢性角化,俗称老年斑,是一种良性皮肤肿瘤,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发病率为100%。如果短期内出现变大、发硬、溃烂等,则需要引起警惕,患者应该及时就医,确诊是否受到皮肤恶性肿瘤的侵袭。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徐峰表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多数皮肤肿瘤病人不会有生命危险,然而,很多皮肤恶性肿瘤早期容易与其他的皮肤疾病相混淆,导致没有及时被发现,等到确诊时已是晚期。脂溢性角化病和色素痣、恶性黑素瘤之间的鉴别以及一些特殊部位皮肤肿瘤的诊断等在临床中漏诊误诊率较高,在基层医疗机构诊断难度更大。”


  蔡民强是新泾镇社区卫生中心的一名全科医生,然而,“皮肤科蔡医生”已经成为社区里一块响当当的“招牌”。原来,蔡民强医生曾在华山医院皮肤科进修,门诊中很多患者就是冲着他的专长而来。


  “在基层医疗机构,‘缺医’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少药’也是,有些疾病就算基层医生‘认识’,也往往没有更有效的治疗药物与医疗器械,患者最终还是得去大医院才能解决问题。”蔡民强说道。


人工智能远程诊疗让病人“少跑腿”

  虽然医联体内的基层医疗机构可以把患者转到华山医院,但患者还是免不了往返奔波。现在,通过人工智能远程诊疗工具,患者在社区门诊甚至在家里就能得到专业的诊断建议。


  记者在蔡民强的门诊中看到,他用手持式皮肤镜给患者身上的一处“色斑”拍摄照片,然后上传到手机上的一款应用程序(APP)中,程序立即给出了良恶性判断及辅助诊断的疾病名称。


  ■受访者供图


  随后,他在应用程序的页面里输入患者的主诉、临床表现等文字信息,按下提交按钮,十几分钟后,页面上出现了来自华山医院皮肤科专家给出的诊断建议。


  “患者去大医院的热门科室,排半天队,医生就看两分钟,分级诊疗就是要帮助患者解决这样的苦恼。”蔡民强表示,选择去哪里看病,患者在很大程度上首先是满足自己的“信任感”,他们愿意去大医院排队,就是相信“大品牌、大专家”。


  如今,在基层门诊中运用人工智能远程诊疗工具,患者可以得到基层医生的诊断,人工智能给出的辅助诊断结果,如果基层医生仍旧“吃不准”或者患者还有疑虑,那么通过系统内的远程协作模块,就能得到华山医院专家团队的诊断建议。


  ■受访者供图


  更让蔡医生欣喜的是,这款人工智能工具采用的是“手持式皮肤镜+手机APP”的组合,具有便携优势,“现在不仅实现了智慧诊疗,还实现了移动智慧诊疗。”对于经常需要为一些居民提供上门服务的蔡医生来说,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便民措施。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主任徐金华教授指出,人工智能在皮肤肿瘤的识别方面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如根据疾病的形态、皮肤镜下模式和颜色识别基底细胞癌,鉴别良性色素痣和恶性黑色素瘤,指导临床医生确定活检部位,对皮损进行跟踪随访等。皮肤镜作为一种无创性的检查手段,能够用于观察肉眼难以发现的结构及其变化,从而提高医生对于皮肤肿瘤的识别。


  在新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何方看来,人工智能远程诊疗工具的运用,不仅减少了患者到大医院看病的往来奔波,对于基层医生而言更是“授人以渔”之举。“有了这样的辅助诊断工具,原本不善于诊治皮肤病的全科医生也能给患者看病了,也能把病看明白了,天长日久,就会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


高科技赋能基层医疗机构

  像新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样的基层医疗机构,在华山医院皮肤科医联体内共有200多家。


  2017年10月,华山医院皮肤科牵头,与来自29个省、直辖市的100多家三级医院皮肤科共同建立了复旦大学皮肤病临床研究合作联盟,华山医院皮肤科医联体也正式成立,全国各地200多家基层医疗机构签约加盟。


  徐金华教授告诉记者,华山皮肤科医联体会按照“上下联动、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开展专病医联体合作机制,建立专病门诊网络平台,积极开展多中心临床合作研究。


  ■受访者供图


  徐金华教授表示,一方面基层医生可以通过使用人工智能得到辅助诊断结果,这一人工智能本身就凝结了包括华山医院皮肤科在内的国内数百家医疗机构的力量;另一方面,该工具的落地应用将赋能华山医院皮肤科医联体内的基层医疗机构,华山医院皮肤科的学科优势也将进一步发挥,并成为远程诊疗中的质控中心。


逐步推广,将覆盖更多病种

  打造一款医疗人工智能产品,机器深度学习是基础,而机器深度学习需要数据支持。


  今年3月,由中国人群皮肤影像资源库项目(CSID)及优麦科技共同研发的首款黄色人种皮肤肿瘤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系统——优智AI正式发布。


  该系统目前在皮肤肿瘤良恶性识别率可达85.2%,皮肤肿瘤疾病识别率为66.7%。华山医院皮肤科此番上线应用的老年皮肤肿瘤人工智能远程诊疗工具也是优智AI产品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由CSID提供大数据支持。


  CSID项目发起人、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科主任崔勇教授表示,随着CSID项目的推进,皮肤影像的全国性协作网已经建立,目前协作医院数量已达600家,接收了40万组高质量图片数据,其中超过一半为皮肤镜数据。“对于一款皮肤病人工智能而言,皮肤镜数据是更高质量的数据,对提升AI产品的疾病识别能力更具意义。”


  今年5月,“华山医院皮肤影像人工智能工作室”挂牌。华山医院副院长马昕介绍说:“只有把三甲医院优势学科助力基层的模式跑通,才能更好地将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落到实处。我们期待互联网、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广泛、深入的应用,能把优质医疗资源‘送’到更多群众身边,真正让患者少跑腿、更便利。”


  目前,华山医院皮肤科与新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人工智能远程诊疗工具开展协作的试点工作已经完成。


  下一步,将在华山医院皮肤科医联体内推广“新泾经验”。这款人工智能远程诊疗工具的研发也在继续,不久即将覆盖更多病种。


  皮肤病拍照自测图推荐文章4:5分钟自测皮肤类型,科学护肤从此开始!

  5分钟自测皮肤类型方法


  了解自己的皮肤类型是科学护肤的第一步。以下是一个简单且快速的5分钟自测方法,帮助你准确判断自己的皮肤类型:


  一、准备阶段


  1. 清洁面部:使用温和的洁面产品彻底清洁面部,去除油脂、污垢和化妆品残留,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2. 等待一段时间:清洁后,不要立即进行后续护肤步骤,让皮肤自然状态暴露一段时间(约30分钟),以便更准确地观察皮肤状况。


  二、观察与测试


  1. 观察皮肤外观:


  - 油性皮肤:皮肤看起来油光满面,毛孔粗大,可能伴有黑头、粉刺等问题。


  - 干性皮肤:皮肤感觉紧绷、干燥,可能伴有脱皮现象,毛孔细小。


  - 中性皮肤:皮肤状态良好,既不过油也不过干,毛孔适中,皮肤光滑细腻。


  - 混合性皮肤:T区(额头、鼻子、下巴)油腻,而两颊则相对干燥。


  - 敏感性皮肤:皮肤容易发红、瘙痒、刺痛或出现皮疹,对护肤品和外界刺激反应敏感。


  2. 进行纸巾测试:


  - 取一张干净的纸巾,轻轻按压在面部不同区域(如额头、鼻子、脸颊、下巴)。


  - 观察纸巾上的油脂痕迹:


  - 如果纸巾上留下大片油渍,可能是油性皮肤。


  - 如果纸巾上几乎没有油渍,可能是干性皮肤。


  - 如果纸巾上只有T区有油渍,而两颊干燥,可能是混合性皮肤。


  - 如果纸巾上油渍适中,可能是中性皮肤。


  3. 感受皮肤触感:


  - 用手指轻轻触摸面部皮肤,感受其光滑度、紧致度和湿润度。


  - 油性皮肤可能感觉油腻、不光滑;干性皮肤可能感觉粗糙、紧绷;中性皮肤则感觉光滑、柔软;混合性皮肤T区油腻,两颊干燥;敏感性皮肤可能伴有轻微的不适感。


  三、判断皮肤类型


  根据观察和测试结果,综合判断自己的皮肤类型。如果不确定,可以多次进行测试或咨询专业皮肤科医生或美容师。


  四、科学护肤建议


  1. 油性皮肤:


  - 选择清爽、控油的护肤品,避免使用过于油腻的产品。


  - 定期清洁皮肤,去除多余油脂和污垢。


  - 注意饮食健康,减少油腻、辛辣食物的摄入。


  2. 干性皮肤:


  - 选择滋润、保湿的护肤品,为皮肤提供足够的水分和营养。


  - 避免使用过于刺激的洁面产品,以免破坏皮肤屏障。


  - 注意室内湿度,保持皮肤水分。


  3. 中性皮肤:


  - 保持皮肤清洁和滋润,选择适合中性皮肤的护肤品。


  - 注意饮食均衡,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4. 混合性皮肤:


  - 针对不同区域进行护理,T区控油,两颊保湿。


  - 选择适合混合性皮肤的护肤品,避免过度清洁或滋润。


  5. 敏感性皮肤:


  - 选择温和、无刺激的护肤品,避免使用含有酒精、香料等成分的产品。


  - 注意皮肤保护,避免过度摩擦和刺激。


  - 在使用新产品前,先进行皮肤测试,确保无过敏反应。


  皮肤病拍照自测图推荐文章5:用手机拍张照片就知道是什么皮肤病,杭州创业公司开发的国内首个皮肤病AI辅助诊疗平台上线

  都市快


  :记者 朱文科 文/摄 编辑 童蔚


  打开手机微信,对准患病皮肤拍张照片,上传到图像识别系统;几秒钟后,系统就会告诉医生,患者最有可能得的是哪种皮肤病。


  今天,由杭州两家创业公司丁香园、睿琪软件联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共同开发的中国首个皮肤病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迎来重要时刻——基于该系统搭建的“智能皮肤”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平台,正式面向临床医生开放使用。


  手机拍图识病


  据中南大学皮肤性病研究所所长、湘雅二医院皮肤科主任、博士生导师陆前进教授介绍,皮肤疾病病种繁多,仅记录在册的就达2000多种,而皮肤损害形态又多种多样,比如红斑、丘疹、风团、水泡、囊肿、溃疡等。有些皮损极其相似,但病种不同;有些病种会出现多种皮损,甚至同样的皮损出现在不同部位,病种也不同。而现阶段皮损表现又是皮肤病诊断的主要信息,这就给皮肤科医生、特别是基层皮肤科医生的临床诊断,带来巨大的挑战。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专业医生社交平台丁香园、人工智能技术公司睿琪软件联合国内皮肤病科权威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共同开发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由湘雅二医院提供海量皮肤科临床数据资源,并以该院专家团队为皮肤病疾病特征的归纳和疾病诊断模型的建立提供权威的专业支持;睿琪软件拥有业内领先的人工智能技术团队,成熟的图像识别模型,通过海量病例学习实现对皮肤病的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丁香园擅长整合和协同医疗行业各方核心优势资源,赋能医生、患者与医疗,深入参与系统的设计、开发与运营。


  2017年5月,系统率先建立对红斑狼疮及相似皮肤病的辅助诊断模型,准确率超过85%。又经历一年多番测试、审核、训练,累计学习超过60万张病例图片后,目前,该系统已经能够识别近百种常见及少见皮肤病,包括红斑狼疮、带状疱疹、痤疮等;对85种皮肤病的识别准确率达86%,其中34种常见病大于95%,可识别病种数和准确率居行业之首。


  “智能皮肤”PK专业医生


  湘雅二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尹恒现场演示了“智能皮肤”的功能,打开手机微信公众号“智能皮肤”,对准现场一位观众小腿上的一块红斑拍照,并上传到系统,几秒钟后,系统提示最有可能的病种是“血管瘤”,这一结果与该观众在医院的诊断结果一致。


  睿琪软件产品总监金路博士说,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国内已经多个机构正在尝试,比如IBM、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中科院等都有相关项目,不过各家选择的细分领域不一样。


  皮肤病的主要诊断线索是皮损,也就是表露在外的症状,非常直观,这给人工智能辅助诊疗创造了条件。只要有足够的皮肤病皮损及病理照片,采用人工智能图形识别技术、核心模型和算法,通过持续的深度学习和训练,就能实现“看图识病”的目标。


  其实,睿琪软件大家并不陌生,两款网红App——拍照辨别植物的“形色识花”和帮助家长检查孩子作业完成情况的“爱作业”,就是由这家公司开发的。


  就在平台开放给临床医生之前,湘雅二院和丁香园共同发起皮肤病诊断“人机大战”,吸引了全国2184名来自不同科室、不同职称的医生参加。结果显示,在545名参赛的皮肤病/性病科医生中,主治以上级别的医师显著优于其他科室医生,平均答题得分69.03分,平均完成时长107秒。而“智能皮肤”平均得分87.5分,平均完成时长31.4秒。


  而在141个真实的皮肤病病例诊断实验中,医生面对患者,“智能皮肤”只看图片,双方的平均诊断准确率分别是76.6%和73.8%,医生稍高于“智能皮肤”。


  陆前进教授说,都只看图片,人工智能的准确率和时效高于医生,主要是因为机器学习了大量的图片。而在真实诊断中,医生准确率略高于AI系统,是因为医生掌握了更多线索。后期随着引入更多数据,深度学习后的AI系统准确率将进一步上升。


  “依靠人工智能可提高简单疾病诊断、治疗效率,但对于复杂疾病要实现人工智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人工智能不会也不能替代医生。”陆前进教授表示。


  丁香园副总裁张伟说,“智能皮肤”主要是用人工智能技术将皮肤病领域的专家经验输出给临床一线的皮肤科医生,希望借此为皮肤科医生赋能,为他们的疾病学习和实际诊疗提供支持。


  成立皮肤病人工智能发展联盟


  在“智能皮肤”开放应用的启动仪式上,由湘雅二院、丁香园、睿琪软件等三家发起单位以及全国68家知名三甲医院、34家基层医院共同组成的皮肤病人工智能发展联盟也正式成立。陆前进教授任联盟主席,丁香园副总裁张伟担任联盟秘书长。联盟成员将聚合力量,将智能系统扩展到更多的病种,同时也将系统平台打造得更加全面。


  浙大一院、浙医二院、杭州市三医院成为联盟中的协同研究中心,除了为“智能皮肤”继续深度学习提供海量临床数据,同时还会提供专家支持。


  张伟透露了的五年计划,首先构建成为可信赖的综合诊疗平台,然后建立皮肤病人工智能领域行业标准,最后形成产学研的完整价值链条。


  据透露,未来,“智能皮肤”还将开放患者端服务。患者通过手机对皮损进行拍照识别,导诊系统能初步判断疾病分类,按照分级诊疗原则并根据患者疾病的疑难程度进行合理导诊,帮助患者找到合适的医院和医生就诊。


  据张伟介绍,为了保障平台上医生的相关权益,缓解使用“智能皮肤”系统导致误诊、漏诊引发的医患纠纷,增强医生使用AI系统的信心,研发团队联合保险公司共同设计了医师执业责任保险——丁香医责险。第一期丁香园已投保1000份医责险,并已支付六个月保费。


  这一设计与丁香园创始人、董事长李天天有关,创办丁香园之前,他就是一名医生。


  皮肤病拍照自测图推荐搜索词:

  

  1.皮肤病拍照自测图片对照

  

  2.皮肤病拍照自测图水泡疹

  

  3.皮肤病拍照自测图大腿

  

本文标题:皮肤病拍照自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