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推荐文章1:“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新中国峥嵘岁月)

  1950年10月14日,政务院发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制定了上中下游按不同情况实施蓄泄兼筹的方针。新中国水利建设事业的第一个大工程拉开了帷幕。


  1950年七八月间,淮河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河南、安徽两省共有1300多万人受灾,4000余万亩土地被淹。7月20日,毛泽东批示:“除目前防救外,须考虑根治办法,现在开始准备,秋起即组织大规模导淮工程,期以一年完成导淮,免去明年水患。”


  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治理淮河第一期工程于1950年11月底开工。数十万民工和工程技术人员奋战在治淮工程的工地上。1951年5月,中央治淮视察团把印有毛泽东亲笔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四面锦旗,分送到了治淮委员会和三个治淮指挥部,极大地鼓舞了治淮大军的士气。到1951年7月下旬,第一期工程全部完工。这期工程共完成了蓄洪、复堤、疏浚、沟洫等土方工程约19500万立方米(其中沟洫工程土工约1亿立方米),石漫滩山谷水库一座,板桥、白沙两处山谷水库的一部分,润河集蓄洪分水闸一座,其他大小涵闸62处,谷坊155座。


  治淮一期工程的竣工,保证了1951年淮河流域的丰收。满怀喜悦的农民,纷纷给毛泽东写信告丰收情形。


  1951年冬,淮河两岸人民又投入了治淮二期工程的战斗中。1952年7月,治淮二期工程结束;1953年的治淮工程又开始了紧张的筹备。


  经过8个年头的不懈治理,到1957年冬,国家共投入资金12.4亿元,治理大小河道175条,修建水库9座,库容量316亿立方米,还修建堤防4600余公里,极大地提高了防洪泄洪能力。


  (新华社北京9月6日电)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推荐文章2:毛泽东:“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毛主席的四次批示


  1950年夏,安徽、河南两省交界地区突降大暴雨,暴雨持续了半个多月,在淮北地区引发了大洪水。


  当时,新生的共和国领导人正在精心领导恢复国民经济工作,指导新区进行土改,同时还密切关注着已经爆发了战争的朝鲜局势。7月20日,毛泽东主席收到了中共安徽省委关于淮北遭受洪灾情况的告。当他读到告中写的有些灾民因躲避洪水不及,爬到树上,被毒蛇咬死这些文字时,不禁流下了眼泪。


  毛主席把这份告批给政务院总理周恩来,“除目前防救外,须考虑根治办法,现在开始准备,秋起即组织大规模导淮工程,期以一年完成导淮,免去明年水患。”


  8月5日,毛泽东主席又在另外一份淮北灾情的告上写下了批语,“导淮计划8月份务须作好,由政务院通过,秋初即开始动工。”


  周恩来立即召集有关人员紧急开会,初步确定在本已紧缺的物资中,调配出治淮物资;在本已紧张的财政中,挤出治淮资金。并拟定了导淮必苏、皖、豫三省同时动手的原则。


  1950年8月31日,毛泽东阅读了最后一份关于治淮的材料——华东军政委员会1950年8月28日向周恩来转的中共苏北区委对治淮的意见的电。毛泽东经过认真思考,决定一切工作必须以治淮为中心。为此,毛泽东批示周恩来,“导淮必苏、皖、豫三省同时动手,三省党委的工作计划,均须以此为中心,并早日告诉他们。”


  9月12日,在周恩来直接指导下召开的治淮会议结束。会议提出,一定要高度重视、坚决落实毛主席关于治理淮河的批示。同时确定了治淮的基本方针“蓄泄兼筹”,并制订了治理淮河各方面协同的计划和治淮步骤。


  淮河治理进入了倒计时。


  9月16日,中共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在写给华东局和中央的告中说:安徽省民众特别是皖北地区的灾民,积极拥护中央关于治淮的决定,各项治淮的准备工作,正抓紧进行之中,争取早日勘测,早日开工。曾希圣在告中还提出,为了治淮,中央要向安徽、江苏、河南三省治淮工地紧急调运粮食。


  毛泽东看完告后,于9月21日批转给周恩来。他在告上批示:“现已9月底,治淮开工期不宜久拖,请督促早日勘测,早日作好计划,早日开工。”


  10月14日,政务院发布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11月,按照毛泽东的指示,政务院拨出治淮工程款原粮4.5亿斤,小麦2000万斤。大批粮食的调入,保证了治淮工程按时开工。


  千军万马上淮河


  1950年11月6日,治淮委员会在安徽省蚌埠市正式成立,分设河南、皖北、苏北三省区治淮指挥部,负责规划和领导淮河流域的水利工作,并在蚌埠召开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


  1950年冬季,在各地政府的统一组织下,有80万民工投入到治淮工地上。他们在淮河两岸搭起了帐篷和其他简易房屋,按军事建制组织起来,投入到火热的治淮劳动中去。仅仅用了80多天的时间,就建成了一条长达168公里的苏北灌溉总渠。1951年春种之后,治淮工地又集中了数十万民工,投入到第二阶段的治淮工程中去。当时,淮河两岸红旗招展,口号震天,民工之间还展开了劳动竞赛。当地驻军也投入到了治淮劳动中去。


  满目疮痍的淮河两岸,突然焕发了勃勃生机。


  一份题词和四面锦旗


  1951年5月15日,《人民日》发表毛泽东主席的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这坚定地表明了新中国的决心,也对如火如荼的治淮“战场”是极大的鼓励。


  毛泽东主席一直关注着治淮工程。每每看到从治淮工地上传来的一份份捷,他都十分高兴。他决定组织一个中央治淮视察团,检查治淮计划的落实情况,同时鼓舞治淮大军的士气。


  1951年5月,中央治淮视察团组成。参加这个视察团的,不仅有中共的一些领导干部,还有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的代表、水利专家,以及一些水患严重地区的代表。邵力子担任中央治淮视察团的团长。行前,毛泽东会见了邵力子,向他了解组团的情况,着重谈了视察中要了解的情况和需要详细询问的问题。最后,毛泽东对邵力子说,他要给治淮题词,并吩咐身边工作人员,把这个题词制成四面锦旗,由邵力子代表中央视察团把这四面锦旗分送给在治淮前线的治淮委员会及河南、皖北、苏北治淮指挥部。


  到1957年冬季,治淮工程基本完成。在这八个年头里,河南、淮北、苏北共投入民工几百万人,治理大小河道175条,修建水库九座,库容量达316亿立方米,修建堤防4600多公里,提高了淮河流域特别是淮河下游的防洪泄洪能力。(:中国组织人事)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推荐文章3: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1950年10月14日,政务院发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制定了上中下游按不同情况实施蓄泄兼筹的方针。新中国水利建设事业的第一个大工程拉开了帷幕。


  1950年七八月间,淮河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河南、安徽两省共有1300多万人受灾,4000余万亩土地被淹。7月20日,毛泽东批示:“除目前防救外,须考虑根治办法,现在开始准备,秋起即组织大规模导淮工程,期以一年完成导淮,免去明年水患。”


  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治理淮河第一期工程于1950年11月底开工。数十万民工和工程技术人员奋战在治淮工程的工地上。1951年5月,中央治淮视察团把印有毛泽东亲笔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四面锦旗,分送到了治淮委员会和三个治淮指挥部,极大地鼓舞了治淮大军的士气。到1951年7月下旬,第一期工程全部完工。这期工程共完成了蓄洪、复堤、疏浚、沟洫等土方工程约19500万立方米(其中沟洫工程土工约1亿立方米),石漫滩山谷水库一座,板桥、白沙两处山谷水库的一部分,润河集蓄洪分水闸一座,其他大小涵闸62处,谷坊155座。


  治淮一期工程的竣工,保证了1951年淮河流域的丰收。满怀喜悦的农民,纷纷给毛泽东写信告丰收情形。


  1951年冬,淮河两岸人民又投入了治淮二期工程的战斗中。1952年7月,治淮二期工程结束;1953年的治淮工程又开始了紧张的筹备。


  经过8个年头的不懈治理,到1957年冬,国家共投入资金12.4亿元,治理大小河道175条,修建水库9座,库容量316亿立方米,还修建堤防4600余公里,极大地提高了防洪泄洪能力。(新华社北京9月6日电)


  《 人民日 》( 2019年09月07日 04 版)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推荐文章4: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1950年10月14日,政务院发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制定了上中下游按不同情况实施蓄泄兼筹的方针。新中国水利建设事业的第一个大工程拉开了帷幕。


  1950年七八月间,淮河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河南、安徽两省共有1300多万人受灾,4000余万亩土地被淹。7月20日,毛泽东批示:“除目前防救外,须考虑根治办法,现在开始准备,秋起即组织大规模导淮工程,期以一年完成导淮,免去明年水患。”


  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治理淮河第一期工程于1950年11月底开工。数十万民工和工程技术人员奋战在治淮工程的工地上。1951年5月,中央治淮视察团把印有毛泽东亲笔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四面锦旗,分送到了治淮委员会和三个治淮指挥部,极大地鼓舞了治淮大军的士气。到1951年7月下旬,第一期工程全部完工。这期工程共完成了蓄洪、复堤、疏浚、沟洫等土方工程约19500万立方米(其中沟洫工程土工约1亿立方米),石漫滩山谷水库一座,板桥、白沙两处山谷水库的一部分,润河集蓄洪分水闸一座,其他大小涵闸62处,谷坊155座。


  治淮一期工程的竣工,保证了1951年淮河流域的丰收。满怀喜悦的农民,纷纷给毛泽东写信告丰收情形。


  1951年冬,淮河两岸人民又投入了治淮二期工程的战斗中。1952年7月,治淮二期工程结束;1953年的治淮工程又开始了紧张的筹备。


  经过8个年头的不懈治理,到1957年冬,国家共投入资金12.4亿元,治理大小河道175条,修建水库9座,库容量316亿立方米,还修建堤防4600余公里,极大地提高了防洪泄洪能力。(新华社北京9月6日电)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推荐文章5:“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新华社北京9月6日电题:“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1950年10月14日,政务院发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制定了上中下游按不同情况实施蓄泄兼筹的方针。新中国水利建设事业的第一个大工程拉开了帷幕。


  1950年七八月间,淮河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河南、安徽两省共有1300多万人受灾,4000余万亩土地被淹。7月20日,毛泽东批示:“除目前防救外,须考虑根治办法,现在开始准备,秋起即组织大规模导淮工程,期以一年完成导淮,免去明年水患。”


  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治理淮河第一期工程于1950年11月底开工。数十万民工和工程技术人员奋战在治淮工程的工地上。1951年5月,中央治淮视察团把印有毛泽东亲笔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四面锦旗,分送到了治淮委员会和三个治淮指挥部,极大地鼓舞了治淮大军的士气。到1951年7月下旬,第一期工程全部完工。这期工程共完成了蓄洪、复堤、疏浚、沟洫等土方工程约19500万立方米(其中沟洫工程土工约1亿立方米),石漫滩山谷水库一座,板桥、白沙两处山谷水库的一部分,润河集蓄洪分水闸一座,其他大小涵闸62处,谷坊155座。


  治淮一期工程的竣工,保证了1951年淮河流域的丰收。满怀喜悦的农民,纷纷给毛泽东写信告丰收情形。


  1951年冬,淮河两岸人民又投入了治淮二期工程的战斗中。1952年7月,治淮二期工程结束;1953年的治淮工程又开始了紧张的筹备。


  经过8个年头的不懈治理,到1957年冬,国家共投入资金12.4亿元,治理大小河道175条,修建水库9座,库容量316亿立方米,还修建堤防4600余公里,极大地提高了防洪泄洪能力。(完)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推荐搜索词:

  

  1.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歌词

  

  2.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是哪个水库

  

  3.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纪录片1952

  

本文标题:一定要把淮河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