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住13.8平米的蜗居,


  这是不尊重科学?


  还是另有内情?


  文 | 雾满拦江


  (01)


  老科学家段元星,前段时间又又又叕火了。


  谁是段元星?


  4000年前——那时候中国还是大禹治水的年代——银河系里,有一粒恒星突然爆了,亮度瞬增1000万倍。


  然后,这道光芒向着地球射过来……射过来……射过来……然而这粒星,距离地球太远了,这道耀眼的光芒,长途跋涉昼夜兼程,要花4000年才能到达地球。


  地球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爱情战争,繁衍生息,眨眼4000年过去了。


  恒星光芒,终于抵达地球。


  新星光芒抵达那天,是1975年的夜晚。


  那一天,江西宁都竹笮公社大布大队,有一枚插队知青,正在午夜时份,蹲地头写日记。


  他写道:我要扎根农村,脸朝黄土背朝天,做一辈子的老农民……突然之间他丢掉日记本,跳起来指着夜空大喊:窝咧个擦,那是一粒新星!


  乡民听了,同情摇头:可怜的孩子,这么快就疯掉了。


  然后这个知青,就给北京天文台和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同时写了封信:晓得伐,有粒新星出现了,我告诉你们详细位置。


  科学家接信大为困惑,蹲到仪器前仔细一看,惊呆了。真的出现粒新星耶……就问:你谁呀?嘎哈滴?用什么尖端仪器观测到的新星?


  知青回答:我是用肉眼看的哦。


  不可能……科学家们急了,你肉眼都能发现新星,还要那么多精密科学仪器做什么?再说了,你如果用肉眼观测到新星,除非你天天晚上观测。


  知青回答:就是哦,我每天用肉眼看星星,已经看了16年了。


  不是你那啥你不老实种地天天晚上看啥星星呢……科学家们凌乱了:你才是国家最需要的科研人才啊,是谁把你弄去种地了呢?


  媒体介入,各种疯狂道:看看,我们中国的农民多厉害,种着地都能发现新星,你们外国人比不了吧?


  外国人表示诧异:肉眼发现新星的大师,被你们弄去种地,还好意思说?


  领导坐不住了:要不,让这个发现新星的人去天文台得了,也省得被洋鬼子说嘴。


  于是这个知青,先读书而后进入北京天文台。


  他就是段元星。


  轰动一时的天才人物。


  此后段元星沉寂多年——却在近日,突然出现在一个小视频里。


  (02)


  近日网上流传一个视频:


  视频中一个老人,居住一个狭小、脏乱、比一般人家厕所还要小的屋子中。


  视频解释:这个老人,就是当年用肉眼发现新星的天才,段元星。


  肉眼发现新星的段元星,还曾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现在他退休了。


  居住在北京中关村北的一个社区,这里是中国科学院分配给职工的住房——以前还住过钱学森、钱三强等知名科学家。然而这里真的比蜗居还要小,段元星老人的居所,才13.8平米。


  真的是太小了,太憋屈了。


  视频传出,网友哗然:说好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呢?北京可是国际大都市哦,真的就差那么一幢房子,非要委屈国宝级别的大科学家吗?


  再者说了,现在房产市场遇冷,各种出台政策忽悠大家买房,可是老科学家还住这么凄惨的地方,就没人想想办法吗?


  还有人说:很想知道北京各级领导,他们的贡献肯定比不过段元星,所以他们的居住条件,会比段元星更差吗?会吗?


  也有人嘀咕:好像哪里不对,中科院居住条件并不差,一个普通打杂的员工,或是个没任何研究成果的新进人员,都能分到大房子,为什么偏要委屈段元星?


  为什么?


  这是为什么?


  (03)


  讨论一下段元星的情况,大致有五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中科院给段元星分房子,时间比较早。


  段元星是1945年出生。


  他肉眼发现新星时,是1975年,已经30岁了。


  所以他今年77岁。


  他17年前退休——中科院断无可能到他退休时才给幢房子,所以如果中科院给他分房子,应该是20年前,甚至30年前。


  假如段元星分房时间,是在30年前——那么段元星现在居住的脏破小差的房子,在当时堪称北京的地标。


  这些破房子,30年前是非常好的,不是大科学家,普通人是没资格问津的。


  所以……


  所以30年前,你没房住各种吃土,段老师居住高端楼盘。然而30年过去,北京盖起无数高楼,吃土的你终于入住300平米的普通私宅,而段元星的居所,早已是残败不堪。


  这是一种可能。


  第二种可能,段老头狡滑狡滑的,可能外边还有大房子。


  有网友分析——注意是网友分析,跟我们没关系哦——网友分析,情况可能跟大家想得不一样。


  早年分房,有许多奇奇怪怪的讲究。


  比如按制度规定,一枚大科学家,应该住三室一厅。


  然而单位只有两室和一室两种房型,咋整呢?


  ——所以当时很多单位,是这种分法,按规定你该住三室,但是只有两室和一室,那么就分给你两套。一套两室,一套一室——两套的面积,肯定比一套大,所以你再补个差价OK?


  简单说吧,段元星的那套13.8平米蜗居,真的有点诡异。


  ——小小的屋子里,一本书也没有。


  老段可是大科学家啊。


  大科学家不读书?


  那他天天做什么?


  坐在那里跟人民群众一样发呆吗?


  还有他的床,上面堆满杂物(我的床也堆满杂物,但一定会腾个躺人的地儿,因为我晚上要睡在上面)——段元星的床上,已经没有躺人的地儿了。


  所以段老师晚上睡在哪儿?


  所以有人以小人之心,度段元星心腹——会不会段老师当年,分了两套,大的那套用来住,小的这套,现在等拆迁。可左等也不给拆,右等也不给迁,段老师急了,所以……


  这是网友判断的一种可能,我们对此不置可否。


  第三种可能,真的有科学家,受委屈了。


  这种情况就是,段元星可能当年分房的条件,是真的只能分到一室。他屋子里没书,床上无法躺人,那是因为……总之屋子真的太小,放不下书也没地儿躺人了。


  或许段元星并不是这种情况——但一定有别人是。


  一定有别人的意思是说,可能段元星没这么惨,但当年中科院,多半有不太出名的学者,只够条件分到一室,当时一室的条件也不算差,但现在……


  所以这个事儿,先要弄清楚段元星是不是受委屈了。


  如果他没有,是不是有别的学者受委屈了。


  咱们想想办法,尽量别让一个学者受委屈,好咯?


  (04)


  所以段元星的情况,究竟是怎么回事儿?


  第一个,老科学家的蜗居,其实是好事,不是坏事。


  如果段元星老人,在这套13.8米的房产之外,还有住房,也不稀奇。


  如果段老头另有住房,但故意在狭小的蜗居卖惨——科学家也是人,也想趁拆迁机会,弄个养老钱,这事不丢人。


  如果段元星是真的惨——又或是和他同住一幢楼的其它学者只有这套蜗居,别无居所,这事也很正常。


  就算是大家都很惨,也只是时代发展的关系——是我们经济发展得太好,衬托出当年老科学家的风光,竟是如此不堪。这是好事儿,没必要纠结。


  所以既然发现当年的老科学家,有些受到了委屈,那就把他们的居住条件,改善一下就OK。


  相反的情形是,如果科学家们30年前分的筒子楼,现在仍然高大上,那就意味着我们的经济30年只退不进,这才是坏事。


  第二个,如段元星老人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答案是回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做大增量。


  为什么网友都认为段元星老人,所居狭窄?


  因为大家都住着大房子。


  为什么大家都有大房子住?


  因为我们搞了40年的经济。


  现代还搞经济,可能已经不吃香了。因为不断有人质问,钱能解决所有问题吗?


  ——钱或可能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但一个国家或个人,几乎遇到的所有麻烦,都是没钱带来的。


  我们总说要国家富强——有钱才叫富强,你见过哪个卖血吃土的,好意思说自己富强?


  钱甚至可以用来买命——发达国家的人均寿命,远远高于贫困国家!


  段元星老人的情况,搁在经济发展时期,根本不算事儿,但在这样一个经济冷寒时代,才会构成一个社会问题。


  第三个,段元星老人,要如何才能“自救”?


  段元星,生于1945。


  今年已经77岁了。


  77岁,搁普通人应该“颐养天年”了。


  但搁在科学家身上,正是应该“出货”的时候。


  一生浸淫的专业领域,随便拿出点来,就秒杀市场上的年轻人。


  所以今天的问题是:


  假如你是段元星老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优化自我”,让自己成为新时代的财富资源,而不是一个让人难堪的社会问题呢?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标题:科学家住13.8平米的蜗居,这是不尊重科学?还是另有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