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新知 第 168 期


  本期导读:


  “冰雕连”不止一个连


  我军减员严重 依旧追击


  兴南港炸物资 战损比3:1


  — 配合本期节目阅读文章 —


  01 悲壮牺牲 冰雕连不止一个


  继续讲抗美援朝的长津湖战役。


  上次讲到了陆战一师朝着兴南港艰难撤退,这一段经历被美军自己称作“地狱之旅”。我志愿军九兵团拼尽全力堵截,甚至三次炸断水门桥,但是美军依靠强大的后勤保障能力恢复了通行,又靠着不间断的空中支援对我志愿军部队进行打击,这才勉强艰难的向南撤退。


  我军其实当时是大规模减员,筋疲力竭,甚至不少部队已经断粮了,仍然靠双腿翻山越岭跟机械化的美军比速度,全力围追堵截,这个过程其实打得异常悲壮。尤其是电影中也有表现的一个场景,就是“冰雕连”。


  当时我第20军60师180团有一个整建制的连队,就是在水门桥以南不远的伏击阵地上全部冻死,全连阵亡的时候呈战斗姿势趴在冰山上,所有战士枪口全部朝向美军前来的方向。实际上在整个长津湖战役期间,记录在案的整建制冻亡的“冰雕连”一共有三个,除了刚才说的20军60师180团2连之外,还有20军59师177团6连和27军80师242团5连。这些战士都是带着保家卫国的赤胆忠心,在长津湖的冰天雪地里埋骨异国他乡,所以这些连队的番号应该永远被铭记。


  当然了,电影《长津湖》里面关于这一幕有一些艺术化的处理,让陆战一师的史密斯师长给冰雕连敬了个礼。实际上这一幕并没有发生过,因为史密斯本人没有参与过陆战一师的撤退行军,他是坐直升机往返于兴南港的大本营和下碣隅里之间,所以他是不会亲眼见到冰雕连的。


  《长津湖》剧照


  02 严寒+断粮 -40度下的南方兵


  那既然说到了冰雕连,那么关于这一仗严重的冻死冻伤减员再展开讲讲。我志愿军在长津湖战役总的伤亡,目前战史里使用比较多的统计数字是将近五万人,大约四万九千——其中战损占到大约1/3略多,也就是说剩下将近2/3都是冻饿死伤,大约有三万人,这个数字远远超过战斗损失。所以说严寒和断粮是我军当时最艰巨的挑战,甚至比敌人的炮火都要可怕。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们之前讲过的,九兵团紧急入朝,来不及在东北换装休整,穿着江南地区的薄冬衣和解放胶鞋就进入了朝鲜战场。另一方面,是人算不如天算,从事后的气象统计资料来看,1950年的冬天,朝鲜北部的盖马高原和长津湖地区经历的是五十年来最冷的冬天,-30到-40度在当地也是冬天的极端低温。如果用今天的气象观念来解读,当时应该是发生了一次高强度的“拉尼娜现象”。


  《长津湖》剧照


  当时的极寒天气下,甚至连枪炮都受到了巨大影响——我军很多连队都发生迫击炮因为炮管收缩而装不进去炮弹的情况,包括枪也拉不开栓,所以战士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作战效率也严重受损。当然,天气条件对交战双方都有影响,是公平的,但是美军当时的保障和我们是天壤之别——他们有保暖帐篷、羽绒睡袋、热的餐食,这都是我们根本不可想象的。但即便如此,美军也在极寒天气中吃了大苦头。


  下碣隅里的美军帐篷


  事后统计,美军在长津湖一战的冻死冻伤也达到了7000人以上。在美国关于长津湖的纪录片里,也有大量的美军参战老兵严重冻伤,甚至十个脚趾头全部冻掉的。但是同一部纪录片里,志愿军战士的镜头是让人无比心酸的:有的战士弹尽粮绝被美军俘虏的时候,甚至连胶鞋都没了,光着脚踩在冰天雪地里,脚踝上都结了厚厚的冰。


  所以,长津湖当年极端的天气对于参战双方都是噩梦,但是对于后勤保障和装备相对落后的志愿军,无疑是更大的伤害。举个例子吧,当时美军的军医都在抱怨,说血浆都被冻住了,根本不能给伤员输血。


  但是我志愿军的伤员呢?受了伤在零下三四十度的雪地里,别说输血抢救,连基本的保暖都做不到,很多都是受伤之后趴在雪地里动弹不了,最后活活冻死了。比如说,20军第58师的师参谋长胡乾秀,就是在阻击美军南撤时被美军空袭炸伤,但是由于我军在冰天雪地中严重缺乏药品和给养,没法进行救治,最后牺牲了。胡乾秀是师级军官,他也是我志愿军在长津湖战役中牺牲的最高级别的指挥官。


  胡乾秀


  另外说到冻伤,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九兵团里以南方战士尤其是江南地区的官兵为主,大家对这种极端低温都缺乏概念。在雪地里行军之后,脚冻得不行,有些战士在休息时为了缓解冻伤,会生火烧热水泡脚,这一泡坏了,零下三四十度的天气里,这反而造成了更严重的冻伤。甚至有些连队休息时候集体一泡脚,等再起来要行军的时候,全连两百多号人只剩下几个能走路的。所以说水土不服,缺乏极端低温的应对经验,也是我军非战斗减员的一个重要原因。


  03 炸兴南港 威力堪比原子弹


  好,说完了冻死冻伤减员的事,回到主题。陆战一师撤向兴南港的过程中,我军在严重减员,补给跟不上的情况下,靠着无比坚韧的意志品质,仍然对美军展开追击。有我志愿军的小股部队,一直追到了兴南港,和美军还发生了零星交火。说实话,陆战一师只要退到兴南港,就等于进了安全区。因为有自己地面部队的接应,更重要的是海上有美军大量的军舰,包括航母,可以提供空中支援和舰炮的火力掩护。你要知道,军舰的舰炮常规来讲口径要比地面上的重型火炮更大,所以威力自然也更大。所以当陆战一师撤到兴南港防御圈,志愿军仍然有小股部队明知没有胜算,仍然拼死穷追不舍的时候,连美军都看傻了。


  但是我们志愿军的勇猛作战,确实把美军最精锐的王牌陆战一师给吓破了胆,在兴南港仓皇上船撤离的同时,美军的炮火向兴南港防御圈外志愿军追兵进军的方向疯狂的倾泻炮弹,饱和炮击。在美军大部队全部撤离之后,殿后的工兵用几百吨炸药,炸掉了兴南港所有的设施和美军囤积的大量物资,防止落入志愿军之手。有一种说法是当时兴南港这个大爆炸的规模和威力,在人类战争史上,仅次于美军在日本投下的两颗原子弹。


  美军最后登船的部队撤离兴南港是1950年的12月24日,我志愿军有小规模顽强的追击部队,在第二天就是12月25日进入了已经是一片废墟的兴南港。到这儿,整个长津湖战役彻底落幕。回想麦克阿瑟曾经的狂妄宣言,“圣诞节之前就能结束战斗,让小伙子们回家”,再看看这个日期,的确是相当有讽刺意味。


  04 战争奇迹 战损3:1?


  长津湖战役,作为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东线的主要战斗,我军在双方实力完全不对等的极端困难局面下,在战术层面已经把能力发挥到了极致。九兵团十多万人隐蔽机动,秘密入朝,把联合国军主要是美军的精锐主力完全分割包围,包了好几个饺子,借用美国人的评价“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最终长津湖一战在战略上,我们取得了重大胜利:击溃了联合国军北上占领朝鲜全境的攻势,将战线全面推进到三八线以南,这个局面重挫了联合国军的锐气。但遗憾的是,我们计划全歼美陆战一师这支王牌部队的想法最终没有实现,不过毫无疑问这支美军王牌部队承受了重大损失,他们从兴南港撤退后全员休整,没有参与之后的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


  那么联合国军,当然主要是美军了,在长津湖的伤亡到底是多少呢?美军的统计口径是陆战一师加上陆军第七师第三十一团级战斗单位——就是被我军歼灭的“北极熊团”,总共是阵亡一千多人、失踪将近五千人、受伤四千多人,还有七千多的非战斗减员——主要就是冻伤减员,这几项加起来,总共损失是将近18000人。


  如果用这个统计数字来看,双方的战损比是接近3:1。尤其是美方统计的美军阵亡总共才1000多人,听起来并不算多。但是这儿我必须补充一个重要信息,就是美军在伤亡统计里头的小算盘。大家如果去看志愿军和美军的战史,双方阵亡数字的统计口径差距是很大的,主要就是因为美军在计算阵亡数字时候的小九九。美军认定阵亡的标准,是必须在战场当场死亡,受伤拉回去没救过来的不算;意外事件死亡的——比如出车祸的、冻死的,这都不算阵亡;失踪的也不算,哪怕失踪几十年也不算阵亡。你这么算,当然阵亡的数字就大大减少了。所以美军战史里头,你看他统计的阵亡数字会显得没那么难看,主要就是里面有这个小算盘。


  最后,必须客观的说,当时双方在武器装备、后勤补给、现代战争理念上是有代差的,志愿军靠着顽强不屈甚至是悍不畏死的意志品质,用血肉之躯对抗钢铁洪流,难度是无法想象,我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但是长津湖一战,作为抗美援朝战争初期的重要战役,我们的收获不仅仅是战略上把联合国军打回三八线以南的胜利。这一仗在国内外的影响都极为深远,下期给这个系列收尾,我们聊聊长津湖这一仗到底改变了什么?


本文标题:向“冰雕连”敬礼?战损3-1?《长津湖》美军兴南港撤退历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