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中国说的推荐文章1:此公写了《少年中国说》,家族一门三院士。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已不记得是哪一年读到这句话的,但我记住了《少年中国说》;记住了这句话梁启超。


  梁启超,晚清时期,中国各界风云人物的思想摇篮;中国近代变革史上的领袖人之一;中国开启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第一人。


  了解近代中国的浓缩历史;了解梁启超,坐落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茶坑村的梁启超故居,是绝佳的去处。


  与参观众多历史建筑及纪念地不同的是,梁启超故居是预约免费参观的,无趣于商业化,让每一位参观者的体验,更加顺畅、顺心、顺意。


  梁启超故居是一栋晚清建筑,故居的门楼、正厅、天井、藏书阁等,每一处的建筑风格均体现了厚重的岭南特色;每一个的建筑角落都遗留出古朴典雅。


  值得梁氏家族骄傲的是怡堂书室,那是梁启超少年读书、思考和写作的空间,当年他年仅12岁时就去广州应试,榜中秀才,少年登第,放在今天,也确实是成就了一件了不起的家族盛事。


  纪念馆位于故居南侧,是一座糅合了西方建筑风格的白色建筑馆,展示了梁启超的生平及大事记。


  进入正厅大门处是梁启超的雕塑座像,他用期待的眼光凝视前方,陷入了历史进步的沉思,座像背后是他写作的《少年中国说》全文。


  在这充座满历史韵味的纪念馆里,馆方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和丰富翔实的照片、文字、文献、文物等历史资料,带着每一位参观者穿越时空,来到那个风起云涌的历史变革年代,探访梁启超这位晚清各界风云人物思想摇篮的摇篮,与他进行一次思想上的对话;倾听近代历史的回声;感受厚重的历史传承。


  “仁堂”,原为梁氏家族的祠堂,后用作开办学校,也称“仁轩学校”。此堂建于民国时期,是一栋古色古香的青砖建筑,融合了广府民居与西方建筑的文化特色。这里专题展出了梁氏家族家风家教的优秀传统,及梁家后人在不同领域独领群芳的成就。


  熊子塔,又名“凌云塔”,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是梁启超故居地标性建筑。据传,肉眼可见该塔的地域,是新会陈皮种植的核心产区,所产的新会柑格外香甜,陈化最为道地。


  教员也一度是梁启超的拥趸者,曾评价梁先生的“一生有点像虎头蛇尾”;适之先生说他是“功在革新思想界”。


  但梁启超先生倡导的民主、科学、进步的思想,主张自强、求富、求强,提高综合国力的观念。至今仍有社会发展方向的积极意义。


  行文至此,仿佛听到了《少年中国说》的历史回响。在那大动荡、大混乱、大变革的时代,人道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少年中国说的推荐文章2:梁启超《少年中国说》诗文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


  日本人称呼我们中国,一称作古老的大国,再称还是古老的大国。这个称呼,大概是承袭照译了欧洲西方人的话。真是实在可叹啊!我们中国果真是古老的大国吗?梁任公说:不!这是什么话!这算什么话!在我心中有一个少年中国存在。


  要想说国家的老与少,请让我先来说一说人的老与少。老年人常常喜欢回忆过去,少年人则常常喜欢考虑将来。由于回忆过去,所以产生留恋之心;由于考虑将来,所以产生希望之心。由于留恋,所以保守;由于希望,所以进取。由于保守,所以永远陈旧;由于进取,所以日日更新。由于回忆过去,所有的事情都是他已经经历的,所以只知道照惯例办事;由于思考未来,各种事情都是他所未经历的,因此常常敢于破格。老年人常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常喜欢行乐。因为多忧愁,所以容易灰心;因为要行乐,所以产生旺盛的生气。因为灰心,所以怯懦;因为气盛,所以豪壮。因为怯懦,所以只能苟且;因为豪壮,所以敢于冒险。因为苟且因循,所以必定使社会走向死亡;因为敢于冒险,所以能够创造世界。老年人常常厌事,少年人常常喜欢任事。因为厌于事,所以常常觉得天下一切事情都无可作为;因为好任事,所以常常觉得天下一切事情都无不可为。老年人如夕阳残照,少年人如朝旭初阳。老年人如瘦瘠的老牛,少年人如初生的虎犊。老年人如坐僧,少年人如飞侠。老年人如释义的字典,少年人如活泼的戏文。老年人如抽了鸦片洋烟,少年人如喝了白兰地烈酒。老年人如告别行星向黑暗坠落的陨石,少年人如海洋中不断增生的珊瑚岛。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中矗立的金字塔,少年人如西伯利亚不断延伸的大铁路。老年人如秋后的柳树,少年人如春前的青草。老年人如死海已聚水成大泽,少年人如长江涓涓初发源。这些是老年人与少年人性格不同的大致情况。梁任公说:人固然有这种不同,国家也应当如此。


  梁任公说:令人悲伤的老大啊!浔阳江头琵琶女,正当明月萦绕着空船,枫树叶在秋风中瑟瑟作响,衾被冷得象铁,在似梦非梦的朦胧之时,回想当年在长安繁华的红尘中对春花赏秋月的美好意趣。清冷的长安太极、兴庆宫内,满头白发的宫娥,在结花如穗的灯下,三三五五相对而坐,谈论开元、天宝年间的往事,谱当年盛行宫内的《霓裳羽衣曲》。在长安东门外种瓜的召平,对着身边的妻子,戏逗自己的孩子,回忆禁卫森严的侯门之内歌舞杂沓、明珠撒地的盛况。拿破仑被流放到厄尔巴岛,阿拉比被幽禁在斯里兰卡,与三两个看守的狱吏,或者前来拜访的好事的人,谈当年佩着短刀独自骑马驰骋中原,席卷欧洲大地,浴血奋战在海港、大楼,一声怒喝,令万国震惊恐惧的丰功伟业,起初高兴得拍桌子,继而拍大腿感叹,最后持镜自照。真可叹啊,满脸皱纹、牙齿落尽,白发正堪一把,已颓然衰老了!象这些人,除了忧郁以外没有别的思绪,除了悲惨以外没有其他天地;除了萎靡不振以外没有其他精神寄托,除了叹息以外没有别的声息,除了等死以外没有其他事情。美人和英雄豪杰尚且如此,何况平平常常、碌碌无为之辈呢?生平的亲戚朋友,都已入于坟墓;日常起居饮食,依赖于别人。今日得过且过,匆匆哪知他日如何?今年得过且过,哪里有闲暇去考虑明年?普天之下令人灰心丧气的事,没有更甚于老大的了。对于这样的人,而要希望他有上天揽云的手段,扭转乾坤的本领,挟山跨海的意志气概,能还是不能?


  真是可悲啊,我们中国果真已经是老大帝国了吗?站在今天以纵览往昔,尧、舜和夏商周三代,是何等美好的政治;秦始皇汉武帝,是何等的英雄豪杰;汉代唐代以来的文学,是何等的兴隆繁盛;康熙、乾隆年间的武功,是何等的盛大显赫。历史家所铺叙记载的,文学家所尽情讴歌的,哪一样不是我们国民少年时代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的陈迹呢!而今颓然衰老了!昨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又割去十座城,处处穷得鼠雀不见踪影,夜夜扰得鸡犬不得安宁。全国的土地财产,已成为别人怀中的肥肉;四万万父兄同胞,已成注名于他人户册上的奴隶,这难道不就象“老大嫁作商人妇”的人一样吗?可悲啊,请君莫说当年事,衰老憔悴的光阴不忍目睹!象束手待毙的楚囚相对,孤单地自顾垂危的身影,性命险危,可谓朝不保夕,国家成为等死的国家,国民成为等死的国民。万事已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一切都听凭他人作弄,也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


  梁任公说:我们中国果真是老大帝国吗?这是今天地球上的一大问题。如果是老大帝国,那么中国就是过去的国家,即地球上原来就有这个国家,而今渐渐消灭了,以后的命运大概也差不多快完结了。如果不是老大帝国,那么中国就是未来的国家,即地球上过去从未出现这个国家,而今渐渐发达起来,以后的前程正来日方长。要想判断今日的中国是老大?还是少年?则不可不先弄清“国”字的涵义。所谓国家,到底是什么呢?那是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住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治理他们这块土地上的事情,自己制定法律而自己遵守它;有主权,有服从,人人是有主权的人,人人又是遵守法律的人,如果做到这样,这就可以称之为名符其实的国家。地球上开始有名符其实的国家,只是近百年以来的事。完全名符其实的,是壮年的事情。未能完全合格而渐渐演进成名符其实的,是少年的事情。所以我可以用一句话判断他们说:欧洲列国今天是壮年国,而我们中国今天是少年国。


  大凡古代中国,虽然有国家的名义,然而并未具备国家的形式。或是作为家族的国家,或是作为酋长的国家,或是作为封建诸侯的国家,或是作为一王专制的国家。虽种类不一样,总而言之,他们对于国家应具备的体制来说,都是有其中一部分而缺少另一部分。正如婴儿从胚胎变成儿童,他身体上一两种肢体器官,先开始发育形成,此外的部分虽已基本具备,但尚未能得到它的用处。所以唐虞尧舜以前为我国的胚胎时代,殷周之际为我国的乳哺时代,从孔子而来直至现在是儿童时代。逐渐发达,至今才开始将进入儿童以上的少年时代。他的发育成长之所以如此迟缓的原因,是历代的民贼阻碍遏止他生机的结果。犹如童年多病,反而象衰老的样子,有的甚至怀疑他死期就要到了,而不知道他全是因为没有完全成长没有名符其实的缘故。这不是针对过去说的,而是放眼未来说的。


  况且我们中国的过去,哪里曾出现过所谓的国家呢?不过仅仅有过朝廷罢了!我黄帝子孙,聚族而居,自立于这个地球上既有数千年,然而问一问这个国家叫什么名称,则竟没有名称。前所谓唐、虞、夏、商、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宋、元、明、清的,都是朝廷的名称罢了。所谓朝廷,乃是一家的私有财产。所谓国家,乃是人民公有的财产。朝代有朝代的老与少,国家也有国家的老与少。朝廷与国家既是不同的事物,那么不能以朝廷的老少指代国家老少的道理就很明白了。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时代,是周朝的少年时代。至幽王、厉王、桓王、赧王时代,就是周朝的老年时代了。高祖、文帝、景帝、武帝时代,是汉朝的少年时代。至元帝、平帝、桓帝、灵帝时代,就是汉朝的老年时代了。自汉以后各代,没有一个朝代不具有少年时代和老年时代的。凡此种种称为一个朝廷老化是可以的,称为一个国家老化就不可以。一个朝廷衰老将死,犹如一个人衰老将死一样,与我所说的中国有什么相干呢。那么,我们中国,只不过以前尚未出现在世界上,而今才刚刚开始萌芽罢了。天地是多么广大啊,前途是多么辽阔啊,多么美啊我的少年中国!


  玛志尼,是意大利三杰中的魁首。因为国家的事被判罪,逃窜到其他国家。于是创立一个会,叫做“少年意大利”。全国有志之士,象云涌雾集一般响应他。最后终于统一复兴旧邦,使意大利成为欧洲一大强国。意大利,乃是欧洲的第一老大帝国。自从罗马帝国灭亡后,全国土地隶属于教皇,政权却归之于奥地利,这大概是所谓衰老而濒临于死期的国家了。但产生一个玛志尼,就能使全国变成少年意大利,何况我们中国确实处在少年时代呢!堂堂四百多个州的国土,凛凛然有四万万国民,难道就不能产生一个象玛志尼这样的人物吗!


  龚自珍诗集中有一首诗,题目叫《能令公少年行》。我曾经十分爱读它,喜欢体味它用意的所在。我们国民自己说自己的国家是老大的话,那便果真成老大了;我们国民自己了解自己的国家是少年,那便真是少年了。西方有句民间谚语说:“有三岁的老翁,有百岁的儿童。”那么,国家的老与少,又无确定的形态,而实在是随着国民人心的力量变化而增减的。我既看到玛志尼能使他的国家变成少年国,我又目睹我国的官吏士民能使国家变成老大帝国。我为这一点感到恐惧!象这样壮丽浓郁、风度优美举世无双的少年中国,竟让欧洲和日本人称我们为老大帝国,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掌握国家大权的都是老朽之人。非得吟诵几十年八股文,非得写几十年的考卷,非得当几十年的差使,非得熬几十年的俸给,非得递几十年的名帖,非得唱几十年的喏,非得磕几十年的头,非得请几十年的安,否则必定不能得到一官,提升一职。那些在朝中任正副部长以上,外出担任监司以上官职的,一百人当中,其中五官不全的,大概有九十六七人。不是眼瞎就是耳聋,不是手打颤就是脚瘸跛,再不就是半身风瘫,他自己自身的饮食走路、看东西、听声音、说话,尚且不能自己处理,必须由三四个人在左右扶着他挟着他,才能过日子,象这样而要叫他担负起国家大事,这与竖起无数木偶而让他们治理天下有什么两样呢!况且那些家伙,自从他少年壮年的时候就本已不知道亚细亚、欧罗巴是什么地方,汉高祖唐太宗是哪一朝皇帝,还嫌他愚笨僵化腐败没有到达极点,又必定要去搓磨他,陶冶他,等他脑髓已经干涸,血管已经堵塞,气息奄奄,与死鬼作邻居之时,然后将我二万里山河,四万万人命,一举而交付在他手中。


  真可悲啊!老大帝国,确实是老大啊!而他们那些人,积聚了自己几十年的八股、白折、当差、捱俸、手本、唱喏、磕头、请安,千辛万苦,千苦万辛,才刚刚得到这个红顶花翎的官服,中堂大人的名号,于是使出他全副的精神,用尽他毕生的力量,以保持它。就象那乞丐拾到金子一锭,虽然轰隆隆的响雷盘旋在他的头顶上,而双手仍紧抱着他装钱的囊袋,其他的事情就不是他想顾及,不是他想知道,不是他想听到的了。在这个时候你告诉他要亡国了,要瓜分了,他怎么会跟从你听这些消息,怎么会跟从你相信这些消息!即使果真亡了,果真被瓜分了,而我今年已七十岁了,八十岁了,但只求这一两年之内,洋人不来,强盗不起,我已快活地过了一世了!如果不得已,就割让两三个省的土地双手献上以示恭贺敬礼,以换取我几个衙门;卖几百万人民作为仆人奴隶,以赎取我一条老命,有什么不可?有什么难办?真是可悲啊!今天所谓的老后、老臣、老将、老吏,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手段,全都在这里了。西风一夜催人老,凋尽朱颜白尽头。让走无常来当医生,携着催命符以祝寿,唉,令人悲痛啊!以用这样的办法来统治国家,这哪能不老而将死呢,甚至我怕他未到年岁就夭折了。


  梁任公说:造成今天衰老腐朽中国的,是中国衰老腐朽人的罪孽。创建未来的少年中国的,是中国少年一代的责任。那些衰老腐朽的人有什么可说的,他们与这个世界告别的日子不远了,而我们少年才是新来并将与世界结缘。如租赁房屋的人一样,他们明天就将迁到别的地方去住,而我们今天才搬进这间屋子居住。将要迁居别处的人,不爱护这间屋子的窗户,不清扫治理这间房舍的庭院走廊,这是俗人常情,又有什么值得奇怪的!至于象我们少年人,前程浩浩远大,回顾辽阔深远。中国如果成为牛马奴隶,那么烹烧、宰割、鞭打的惨酷遭遇,只有我们少年承受。中国如果称霸世界,主宰地球,那么发号施令左顾右盼的尊贵光荣,也只有我们少年享受;这对于那些气息奄奄将与死鬼做邻居的老朽有什么关系?他们如果漠然对待这一问题还可以说得过去。我们如果漠然地对待这一问题,就说不过去了。假如使全国的少年果真成为充满朝气的少年,那么我们中国作为未来的国家,它的进步是不可限量的;假如全国的少年也变成衰老腐朽的人,那么我们中国就会成为从前那样的国家,它的灭亡不久就要到来。所以说今天的责任,不在别人身上,全在我们少年身上。少年聪明我国家就聪明,少年富裕我国家就富裕,少年强大我国家就强大,少年独立我国家就独立,少年自由我国家就自由,少年进步我国家就进步,少年胜过欧洲,我国家就胜过欧洲,少年称雄于世界,我国家就称雄于世界。红日刚刚升起,道路充满霞光;黄河从地下冒出来,汹涌奔泻浩浩荡荡;潜龙从深渊中腾跃而起,它的鳞爪舞动飞扬;小老虎在山谷吼叫,所有的野兽都害怕惊慌,雄鹰隼鸟振翅欲飞,风和尘土高卷飞扬;奇花刚开始孕起蓓蕾,灿烂明丽茂盛茁壮;干将剑新磨,闪射出光芒。头顶着苍天,脚踏着大地,从纵的时间看有悠久的历史,从横的空间看有辽阔的疆域。前途像海一般宽广,未来的日子无限远长。美丽啊我的少年中国,将与天地共存不老!雄壮啊我的中国少年,将与祖国万寿无疆!


  注释


  本文作于光绪二十六年(年),文章从驳斥日本和西方列强污蔑我国为“老大帝国”入手,说明中国是一个正在成长的少年中国。本文所说的“国”,是理想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文章认为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官吏已经腐朽,希望寄托在中国少年身上,并且坚信中国少年必有志士,能使国家富强,雄立于地球。反映了渴望祖国繁荣昌盛的爱国思想和积极乐观的民族自信心。文章紧扣主题,运用排比句法,层层推进,逐次阐发,写得极有感情,极有气势。


  欧西人:泛指西方英、法、美、等国的人。


  恶(wū):表示感叹的助词,犹“唉”,这里有反对的意思。


  金字塔:古代埃及王墓,以石筑成,底面为四方形,侧面作三角形之方尖塔,望之状如“金”字,故译名“金字塔”。金字塔与下句“西伯利亚铁路”对举,取其古雅而无实用意。


  死海:湖名,一名咸海。因水中含盐量高,鱼类不生,故名。在约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间。潴(zhū):聚积的水流。


  “浔阳”六句:用白居易《琵琶行》诗所写的故事。琵琶妇原是长安歌女(此处误为洛阳歌女),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离她经商而去。在浔阳江头的夜晚,枫叶瑟瑟,她回想往事,有不胜零落之感。浔阳江,在今九江市北,长江流经九江市的一段。


  “西宫”六句:就白居易《长恨歌》所咏唐玄宗与杨贵妃事,用元稹《行宫》“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诗意,谓安史之乱后,白头宫人忆及当年事,倍感凄凉。西宫,唐太极宫;南内,唐兴庆宫。李隆基自四川返京后,先居兴庆宫,后迁西宫。霓裳羽衣曲,本名《婆罗门》,源出印度,开元中传入中国。传说李隆基梦游月宫,听诸仙奏曲,默记其调,醒后令乐工谱成。南内:唐代的兴庆宫,在皇城东南,故称南内。


  “青门”四句:用汉初邵平故事。邵平在秦末为东陵侯。秦亡后,在长安东门外种瓜为生。(见《三辅黄图》)此句谓邵平回想当年的繁华,颇为感伤。青门,汉长安东门。孺人,古代大夫之妻称孺人,明、清两代七品官的妻子封孺人。珠履,用珠子装饰的鞋。杂遝(tà踏),杂乱。


  拿破仑:即拿破仑一世。法国资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他于年为法国皇帝,曾称霸欧洲。年各国联军攻破巴黎,拿破仑被流放于厄尔巴岛。厄蔑:即厄尔巴岛,在意大利半岛和法国科西嘉岛之间。⑩阿剌飞:指埃及民族解放运动领袖阿拉比,曾率众推翻英、法殖民统治。年,英国侵略军进攻埃及,阿拉比领导军队抗击,战败被流放于锡兰。


  伟烈:丰功伟绩。烈,功绩。贾谊《过秦论》:“及至始皇,奋六世之馀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抚髀(bì):《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裴注引《九州春秋》:“备住荆州数年,尝于(刘)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还坐,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髀,大腿。


  幽郁:深沉的忧郁。


  拏云:上干云霄之意。李贺《致酒行》诗:“少年心事当拏云。”


  回天:使天地倒转,喻改变局势。


  挟山超海:喻英雄壮举。《孟子·梁惠王上》:“挟泰山以超北海。”


  唐虞三代:指唐尧、虞舜和夏、商、周三代。


  郅(zhì)治:至治,把国家治理得太平强盛。郅,极,至。


  十八省:清初全国共分十八个省。光绪末年增至二十三省,但人们习惯上仍称十八省。


  四百兆:即四亿,当时中国有四亿人口。


  注籍之奴:注入户籍的奴隶。这里指失去自由的人。


  老大嫁作商人妇: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


  楚囚相对:喻遇到强敌,窘迫无计。《晋书·王导传》载,晋元帝时,国家动乱,中州人士纷纷避乱江左。“过江人士,每至暇日,相要出新亭饮宴。周顗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皆相视流涕。惟(王)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


  澌亡:灭亡。澌,尽。


  官支:五官、四肢。


  文、武、成、康:周朝初年的几代帝王。周文王奠定了灭商的基础;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成王、康王把国家治理得非常强盛,史称“成康之治”。所以下句将其比作周朝的少年时代。


  幽、厉、桓、赧(nǎn):指周幽王、厉王、桓王、赧王。幽王宠褒姒,废申后,申侯联合犬戎攻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周厉王暴虐,被流放于彘(今山西霍县)。周桓王时,东周王室衰落。周赧王死后不久,东周灭亡。


  高、文、景、武:指汉初四代皇帝。汉高祖灭秦、楚,建立汉王朝。文帝、景帝发展生产,国家强盛,史称“文景之治”。武帝重武功,国力强盛。


  元、平、桓、灵:汉元帝、平帝、桓帝、灵帝。汉元帝时,西汉开始衰落;汉平帝死后不久,王莽篡国,西汉灭亡。桓帝、灵帝是东汉末年的两代帝王,其执政期间外戚、宦官专权,政治黑暗,为东汉灭亡种下了祸根。


  玛志尼(-):意大利爱国者。罗马帝国灭亡后,意大利受奥地利帝国奴役,玛志尼创立“少年意大利党”,创办《少年意大利》,发动和组织资产阶级革命,完成意大利的独立统一事业。他与同时的加里波的、喀富尔并称“意大利三杰”。下文“旧物”,指国家原有的基业。


  罗马亡后:罗马帝国曾跨欧亚两洲,后分裂为二。西罗马亡于年,东罗马亡于年。下文“土地隶于教皇,政权归于奥国”,是指年后,意大利分为几个邦国,其中罗马教皇国势力甚大,都受奥地利的控制。


  《能令公少年行》:龚自珍抒怀之诗,收入《定庵全集》,原意是说一个人不追求名利,放宽胸怀,就能长葆青春。这里取其长葆青春意。


  白折:清代科举应试的试卷之一。殿试取中进士后,还要进行朝考,以分别授予官职。朝考用白折,即用工整的楷书写在白纸制的折子上。


  手本:明清官场中下级晋见上级时用的名帖。


  唱诺(rě):古代的一种礼节。对人打恭作揖,口中出声,叫唱喏。诺,当作“喏”。下文“请安”,系清代问候的礼节,男子打千,即右膝微跪,隆重时,双膝跪地,呼“请某某安”。


  卿贰:卿是朝廷各部的长官,贰指副职。


  监司:清代通称各省布政使、按察使及各道道员为监司。


  五官不备:指五官功能不全。


  搓磨:磋磨,切磋琢磨。原是精益求精意,这里指磨去棱角、锋芒。


  红顶花翎:大官的帽饰。清代官员帽顶上顶珠的颜色、质料,标志着官阶的品级,一品官用红宝石顶珠。花翎,用孔雀翎做的帽饰,以翎眼多者为贵,五品以上用花翎,六品以下用蓝翎。


  中堂大人:清代大学士相当于宰相,尊称中堂大人。


  乌:何,哪里。


  三头两省:闽奥方言,三两个省。


  走无常:迷信说法,阴司用活人为鬼役,摄取后死者的魂。充当这种鬼差者,称走无常。


  僦(jiù)屋:租赁房屋。


  庭庑(wǔ):庭院走廊。


  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这里用作动词,宰割之意。箠:棍杖。这里用作动词,捶打之意。


  其道大光:语出《周易·益》:“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光,广大,发扬。


  矞(yù)矞皇皇 :《太玄经·交》:“物登明堂,矞矞皇皇。” 一般用于书面古语,光明盛大的样子。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意思是宝剑刚磨出来,锋刃大放光芒。干将,原是铸剑师的名字,这里指宝剑。硎,磨刀石。


  少年中国说的推荐文章3:J0319《少年中国说》朗诵演讲背景视频|小学生朗诵演...

  少年中国说。


  :梁启超。


  学校:XX学校X年级X班。


  朗诵:剪小映。


  少年中国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鹰隼试翼,风尘吸张。


  奇花初胎,郁郁黄黄。


  干将发兮,有作其芒。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少年中国说的推荐文章4:

  少年中国说的推荐文章5:追忆任公生平事 齐诵《少年中国说》

  故居与纪念馆之间的广场中央竖立着梁启超铜像。


  梁启超故居纪念馆位于江门新会区茶坑村。


  研学活动中的讲解员来自新会区梁启超纪念中学。


  本次研学活动为“探宝觅踪2——寻访岭南近代文化名人”节目的线下延伸。


  3月17日、4月20日,“向上吧!湾区青年”系列活动之广东历史名人文化古迹探访研学活动在江门市新会区梁启超故居纪念馆举行。来自新会区中小学近百名学生沉浸式探访历史古迹,聆听历史名人故事,深度学习了解繁荣璀璨的广东历史文化。


  沉浸式探访历史场景


  梁启超故居纪念馆位于新会区茶坑村,由故居、纪念馆、仁堂、有立梁公祠、大礼堂、旧乡府、供销社、衷玉梁公祠等建筑组成。


  梁启超故居建于晚清,是梁启超先生童年接受启蒙教育和少年时期成长生活的地方,是一幢古色古香的青砖土瓦平房,由故居、怡堂书室组成,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故居有一厨房、一门楼、两天井、一饭厅、一正厅、两耳房,门楼侧有楼梯直达其顶部的藏书阁;怡堂书室是梁启超曾祖父所建。1996年,梁启超故居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梁启超纪念馆在2001年建成,它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大师莫伯治先生主持设计,建筑面积达1600平方米,建筑形式中西合璧,既有晚清岭南侨乡建筑韵味,更隐现天津饮冰室风格。


  在故居与纪念馆之间的广场中央竖立着一尊铜像,高2.38米,重400多公斤,由新会籍的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林敦厚、雕塑家林汉强父子共同设计。铜像中的梁启超一手叉腰,一手紧握书卷,目光坚毅执着,作深思状,再现了他终生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战斗不息的风采。


  研学活动期间,学生们不仅在故居探访了梁启超成长生活的地方,还在纪念馆参观了以“强国梦 中华情”为主题的梁启超生平史迹专题展。从“少年才俊 新会骄子”“初涉政坛 救亡图存”到“漂泊异乡 心系家国”“再造共和 反对复辟”,学生们在讲解员介绍下了解梁启超为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所做出的探索和贡献。


  学生担任讲解员介绍家乡名人


  在4月20日的第二场研学活动中,主办方邀请了新会区梁启超纪念中学6名学生担任学生讲解员,他们从梁启超故居到梁启超生平史迹专题展,一路流畅、熟练地进行讲解,让参加研学活动的同学们更深入地了解到梁启超的故事。


  据了解,传承梁启超先生的家教家风,一直是新会区梁启超纪念中学的教育内容。该校每年都会选拔优秀学生来梁启超故居担任志愿讲解员。学生讲解员、新会区梁启超纪念中学实验校区初三学生黄思琳自初一起已为各种活动讲解数十场。她表示,每次到梁启超故居纪念馆都会被梁启超的爱国精神和民族大义深深震撼,让其受益匪浅。


  学生讲解员、梁启超纪念中学初三学生黄钰婷表示,在这个活动中,她重新了解到梁启超的爱国精神和治学品质,印象最深的是他在逃亡过程中,依然心系国家,牺牲个人利益,寻找治国良方,让她很感动,并把“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这种精神融入到学习生活中,把自己的理想和命运跟祖国联系在一起。


  老师讲解“任公”名号由来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精英。”该活动还请来了江门市新会一中高级教师钟玉宝授课,为学生们从儒墨两家的思想解读梁启超思想。


  “梁启超早年起号‘任公’,典出《庄子·外物》,说的是古代有一个叫任公的渔夫善钓大鱼,其钓鱼场面惊心动魄。梁启超取‘任公’这样一个有气势的号,含勇于战斗,有远大抱负之意。”在与老师互动中,学生们更加了解梁启超的爱国情怀、民族大义、社会责任、仁爱之心。


  钟玉宝表示,梁启超有两个精神很值得湾区青年学习,那就是他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神圣责任感和大无畏的牺牲奉献精神。


  钟玉宝表示,梁启超先生处于时代新旧交替之际,他一生所思所想就是想要救中国,实现强国富民的理想,所以他积极从事启民智、兴民权的活动。从“百日维新”、护国运动到后来的国民教育讲演活动中,他都在积极践行自己的理想,“尽管其中艰辛与危险无数,但他依然砥砺前行,彰显出他内心浓厚的家国情怀与国赤诚”。


  钟玉宝表示,梁启超先生一生著述宏富,即使在病中依然手不释卷,坚持写作或演讲。“他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条能使中国自立自强的道路,然而这不是一条笔直的康庄大道,经常有误入迷途甚至走上歧途的可能,所以先生一变再变,这是因为先生经常自省,甚至不惜强烈地进行自我批判。就像先生说的那样,不惜以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宣战。”当他一旦意识到走错了路,就会幡然醒悟,另寻出路。“虽然当时国家前途未明,但他依然很乐观地把满腔的热情献给青年,诚恳地剖析自我、历史与时事,把中国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


  参观结束齐诵《少年中国说》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参观结束后,学生们来到梁启超故居纪念馆礼堂齐诵梁启超的代表作——《少年中国说》,铿锵有力的诵读声响彻整个礼堂。


  《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寄托了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


  梁启超纪念中学初一学生陈梓杰表示,他是第一次来梁启超故居参观,对梁启超所写的《少年中国说》感触很深,感受到强烈的爱国情怀,“我将牢记梁启超先生说的话——‘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努力学习,奋发图强”。


  声音


  新会东方红中学初一(4)班苏梓熙:“我很佩服启超先生可以涉猎如此广泛的知识,被人称为中国的‘百科全书式学者’,并且能在那个时代为救国付出自己的一切。”


  新会尚雅学校四(7)班惠煜钧:“我将把‘自强不息’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鞭策自己努力学习。”


  背景


  A


  真正意义上跨越时代的“网红”梁启超


  梁启超(1873年—1929年)是我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被公认为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他一生爱国、救国、国,其思想会通中西、融贯古今,吸收和创造了“中华民族”等许多重要概念,从内容、文体、文风等多方面引领中国社会思潮,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国民。


  1902年,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先对“中华”一词的内涵做了说明。接着,梁启超在论述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思想地位时,正式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1905年,梁启超又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认为“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有专家学者认为,梁启超首次提出“中华民族”的观点,为消除民族歧视、促进各民族关系和谐、团结、统一,发挥了积极的理论指导作用,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


  梁启超一门三代与清华大学有着深厚渊源,他曾任清华国学院四大国学导师之一,凝练出“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成为清华校训,一百年来激励了无数清华学子和一代代有志青年。


  梁启超还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他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显著。梁启超一生勤奋,著述宏富,在将近36年的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每年平均写作达39万字之多,各种著述达1400多万字。


  从“少年中国说”、首提“中华民族”,到留下上千万字的重要著述;从维新变法、倡导立宪,到多方面引领中国社会思潮,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梁启超无疑是真正意义上的跨越时代的“网红”。


  B


  “寻访岭南近代文化名人”走进线下


  近代以来,岭南大地“开风气之先”,成为中国与世界的交汇处,孕育出推动中国文化向近代形态转变的岭南近代文化精神,涌现了一大批具有中国乃至世界影响的思想家、革命家。他们站在时代的前列,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投身于救国救民的运动,推动和影响了近代中国发展的进程。


  今年以来,南方都市、N视频在去年“探宝觅踪——寻找湾区民间文化力量”第一季聚焦民间博物馆的基础上,继续打造第二季“探宝觅踪2——寻访岭南近代文化名人”系列探索纪实节目,邀请多位学界、文化界嘉宾担任顾问,与青年文化博主一同开启探寻之旅,深入梁启超、丘逢甲、黄遵宪、郑观应、容闳、高剑父等六位岭南近代文化名人的故里、纪念馆及居住地,对话相关研究者、纪念馆长、历史专家等,回溯一代巨匠的激荡人生,追寻岭南文化的思想之光。


  同时,南方都市、N视频在第二季“探宝觅踪2——寻访岭南近代文化名人”系列探索纪实节目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开展“向上吧!湾区青年”系列活动之“探宝觅踪——寻访岭南近代文化名人”研学活动。该活动由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南方业传媒集团指导,南方都市社、N视频客户端主办,新会区委宣传部、共青团新会区委员会协办,活动得到江门市新会区圭峰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委员会、江门市新会区会城街道办事处、新会梁启超故居纪念馆等单位支持。活动通过持续发挥自身在青年舆论引导方面的平台能力和议程设置能力的延伸,邀请中小学生趣味探访近代历史名人的故居、书院、纪念馆等历史古迹,以沉浸式探访历史场景为特色方式,深度诠释展现繁荣璀璨的广东历史文化。


  04-05版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罗忠明


  少年中国说的推荐搜索词:

  

  1.少年中国说的是谁

  

  2.少年中国说的是梁启超

  

  3.少年中国说的资料简介

  

本文标题:少年中国说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