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八味指哪些药材
浙八味指哪些药材推荐文章1:新老“浙八味”再迎发展春天 国家2500万亩药材规划来了
2018-12-21 22:05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郑希均
我省是中医药大省,以新老“浙八味”为代表的浙产药材,一直是我国中药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在昨天,浙产中药材的重大利好来了:农业农村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要求2018~2025年,每年在全国建设道地药材生产基地300万亩以上。到2025年,全国建成道地药材生产基地总面积2500万亩以上,形成覆盖全国主要道地药材产区的质量追溯系统、产销信息监测体系和流通体系。
《规划》强调,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要坚持标准引领、绿色发展;坚持道地特性、优化布局;坚持保护开发、产业融合;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优先;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五个基本原则。还将提升道地药材生产科技水平、提升道地药材标准化生产水平、提升道地药材产业化水平、提升道地药材质量安全水平等列为重点任务并做出相关部署。
在建设布局方面,《规划》将全国道地药材基地划分为7大区域,分别位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并根据区域特点划定各区域优势道地药材品种。
在资金筹措方面,要建立中央、地方、社会多方投入建设机制。《规划》还要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努力争取拓宽投资,吸引金融、社会等资本参与建设,为规划实施提供基础保障。
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规划》对保障措施进行部署。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扶持、推进科技创新、创新服务机制、强化监督考核及加强宣传引导。
我省中药资源丰富,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十大道地药材产区之一。如今中药产业已是省“十大历史经典产业”之一和“八大万亿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健康浙江”和医药强省的重要方面。《规划》的出台,将有力地推动我省中药材生产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新“浙八味”培育名单:
铁皮石斛、衢枳壳、乌药、三叶青、覆盆子、前胡、灵芝、西红花。
老“浙八味”:
浙贝母(浙贝、贝母)、延胡索(元胡)、白术、杭白芍(白芍、芍药)、玄参、杭白菊(菊花)、浙麦冬(麦冬)和温郁金(郁金)。
浙八味指哪些药材推荐文章2:新“浙八味”中药材培育品种名单出炉,哪些药材入选了?
近日,浙江公布了新“浙八味”中药材培育品种名单。铁皮石斛、衢枳壳等八味中药材入选。
这八味中药材都有哪些药效?它们的产地都在哪里?小布为你一一介绍:
铁皮石斛
兰科植物铁皮石斛的干燥茎,加工成螺旋形或弹簧状,具有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等功效。
目前全省种植面积达4.2万亩,产值50亿元,占全国的70%左右。
天目山铁皮石斛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武义铁皮石斛、雁荡山铁皮石斛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
衢枳壳
芸香科植物常山胡柚的未成熟干燥果实,又称“胡柚片”,具有理气宽中、行滞消胀等功效。
衢枳壳是浙江地方特色药材品种,衢州市常山县、柯城区、衢江区等地为主产区,目前胡柚种植面积约7万亩,年产衢枳壳万余吨,产值达2亿多元。
常山县是“中国胡柚之乡”,常山胡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乌药
樟科植物乌药的干燥块根,具有行气止痛、温肾散寒等功效。
浙江天台是“中国乌药之乡”、道地主产区,天台乌药品质居全国之最,目前种植面积0.4万亩,产值0.6亿元,占全国30%左右。天台乌药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乌药嫩叶也列入了新食品原料目录。
三叶青
三叶青是葡萄科崖爬藤属草质藤本,别名金丝吊葫芦。全草均可入药,以块根入药为主,具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化痰散结等功效,被誉为“天然抗生素”。
浙江是三叶青传统道地产区,目前全省种植面积0.8万余亩,产值约1.5亿元。全省山区种植广、品质好,市场需求量大。
覆盆子
蔷薇科悬钩子属的藤状灌木,以掌叶(华东)覆盆子未成熟干燥果实入药,属药食两用大宗药材,具有益肾固精缩尿、养肝明目等功效。
浙江是覆盆子传统道地产区,目前全省种植面积7万多亩,产值4亿多元,约占全国50%。
全省山区种植广、品质好。目前,淳安覆盆子正在申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前胡
伞形科植物白花前胡的干燥根,具有降气化痰、散风清热等功效。
浙江淳安、丽水等地是前胡传统道地产区。目前全省种植面积约1.2万亩,年产量2千余吨,总产值约1.5亿元,占全国的15%左右。
灵芝
多孔菌科真菌赤芝或紫芝的干燥子实体,具有补气安神、止咳平喘等功效,破壁孢子粉具有补气安神、健脾益肺等功效。
浙江是灵芝传统道地产区,以赤芝段木栽培为主,龙泉是“中国灵芝核心产区”,目前全省种植面积0.3万亩,产值15亿元左右,占全国的30%。龙泉灵芝、龙泉灵芝孢子粉等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西红花
西红花是鸢尾科植物番红花的干燥柱头,别名藏红花。具有活血化瘀、凉血解毒、解郁安神等功效,为药食两用名贵中药材。
浙江建德三都镇是“中国西红花之乡”。目前全省种植面积约0.6万亩,产值2.5亿元,约占全国的50%。目前,“建德西红花”正在申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浙江道地中药材资源丰富,素有中国“东南药用植物宝库”的美誉。其中,传统道地药材“浙八味”——浙贝母、白术、元胡、玄参、杭白芍、杭白菊、浙麦冬、温郁金,为历代医家推荐,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成为我国道地药材的知名品牌。
此次遴选出的新“浙八味”中药材培育品种具道地性强、临床疗效好、总量规模大、产业化基础扎实,具有带动全省及区域农民增收明显的特点,对培育浙江中药材产业发展新动能起到良好作用。
浙八味指哪些药材推荐文章3:新“浙八味”出炉,为什么独独选了它们?
浙江24小时-钱江晚记者 施雯
“你知道吗,你去西藏旅游买的藏红花,它学名叫西红花,种球是浙江繁育的。全国市场上七成西红花产自浙江。”
“六味地黄丸,你应该听说过吧,它里面有一味重要原料是覆盆子,在中药材市场,浙江产的覆盆子产量占了全国半壁江山。”
“有味中药材叫枳壳,原本是用江西、湖南产的酸橙制成的,后来发现常山胡柚的功效和枳壳一样,经济效益嘛,比橘农卖鲜果还要好。”
3月1日,钱江晚记者从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获悉,我省公布了新“浙八味”中药材培育品种名单,确定铁皮石斛、衢枳壳、乌药、三叶青、覆盆子、前胡、灵芝、西红花为新“浙八味”中药材培育品种。
浙江省中药资源丰富,是我国十大道地药材产区之一,浙贝母(浙贝、贝母)、延胡索(元胡)、白术、杭白芍(白芍、芍药)、玄参、杭白菊(菊花)、浙麦冬(麦冬)和温郁金(郁金)八味道地药材,俗称“浙八味”。
老“浙八味”中,浙贝母、杭白菊这样的地道药材已是家喻户晓,如今,浙江为什么要选新“浙八味”呢?
省经信委医药石化行业办相关负责人说,2017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68万亩,其中,“浙八味”种植面积21.3万亩,占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近三分之一。浙贝母占全国总量90%,杭白菊近50%,元胡、白术、玄参占30%以上。“桐乡杭白菊”、“樟村浙贝”、“瑞安温郁金”等一批产品还获得国家原产地保护。同时,铁皮石斛等一批新兴特色药材的优势产区也已经基本形成。
为推动中药产业做大做强和传承发展,贯彻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动中医药发展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17〕50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中药产业传承发展的指导意见》(浙政办发〔2015〕123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弘扬中医药文化,推进浙产道地药材的资源保护和开发,不断巩固和扩大浙产中药品牌影响力,因而组织开展了新“浙八味”遴选工作。
浙江是铁皮石斛传统道地主产区,新“浙八味”中,名气最大的要数铁皮石斛。
来自省农业厅的统计,目前全省种植面积4.2万亩,产值50亿元,占全国的70%左右,主要有天目山铁皮石斛、武义铁皮石斛和雁荡山铁皮石斛。
新“浙八味”中,有不少是行业的隐形冠军。
建德市三都西红花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王根法是我国西红花产业的第一带头人,他利用种水稻的农闲时节,在家乡种植了3700多亩西红花,带动当地农民一起创富。
“我们说的藏红花,学名叫西红花,有药用价值的是花丝,每亩地大约能收1一斤花丝,现在收购价超过4万元/斤,农户还能在地里繁育种球出售,每斤价格是30多元。种一亩地西红花,能为农民创收5万多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王根法说,西红花在浙江是11月份开花采收的,为了恒温恒湿,我们会把花球从地里挖出来,放在屋里等待花开。目前,全国种植西红花的,种球都是浙江在供应,我自己也在西藏开发了500多亩基地,带动当地农户创收。大家去西藏买的藏红花,其实都是浙江人去种植的。
据省农业统计,目前全省西红花种植面积约0.6万亩,产值2.5亿元,约占全国的50%。
春夏之交,浙江山野间有种红果果叫覆盆子,经常有人会采来吃。
其实,没有成熟的覆盆子果实是一味中药材,浙江也是覆盆子传统道地产区。
据省农业统计,目前全省覆盆子种植面积7万多亩,产值4亿多元,约占全国50%。覆盆子在山区种植广、品质好,目前,淳安覆盆子正在申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在淳安,现在有2万多亩人工种植的覆盆子,作为药材的年产量就有400多吨。每年都是中药材企业收购去,做六味地黄丸等中成药的原料的。”淳安县农业局中药材站站长童健全说。
农民胡顺平种覆盆子已经十多年了,他告诉钱记者:“山里人家的田地,都是坡坡坎坎的,很难利用。覆盆子以前在山上零散野生的,现在,我们把它挖到田里来种,每斤青果可以卖130-140元/斤,一亩地的收益高的有2万元。”
常山胡柚是浙江传统的柑橘品种,精品果子最贵一斤能卖到3元多,便宜的不过0.5元/斤。
不过,从2015年开始,常山胡柚有了一个新名字“衢枳壳”,它作为传统中药材“枳壳”的新,被制成了中药材。
常山县胡柚研究所专家赵四清告诉钱记者:“枳壳,原本是用江西、湖南产的酸橙制成的,后来发现常山胡柚的功效和枳壳是一样的。现在,农户生产衢枳壳的积极性很高,它是用7月份采摘的青果烘干制成的,一斤能卖1-3元不等。因为柑橘结果多,橘农本来就是要疏果的,这些青果本来没有经济价值,现在变废为宝,有的橘农已经开始整树采摘了。”
衢枳壳以衢州市的常山、柯城区、衢江区等地为主产区,省农业厅统计,目前浙江胡柚种植面积约7万亩,年产衢枳壳万余吨,产值达2亿多元。
浙八味指哪些药材推荐文章4:新“浙八味”出炉,很多都是全国冠军
“有味中药材叫枳壳,原本是用江西、湖南产的酸橙制成的,后来发现常山胡柚的功效和枳壳一样,经济效益比橘农卖鲜果还要好。”
3月1日,钱江晚记者从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获悉,我省公布了新“浙八味”中药材培育品种名单,确定铁皮石斛、衢枳壳、乌药、三叶青、覆盆子、前胡、灵芝、西红花为新“浙八味”中药材培育品种。
浙江中药资源丰富
“浙八味”已家喻户晓
浙江省中药资源丰富,是我国十大道地药材产区之一,浙贝母(浙贝、贝母)、延胡索(元胡)、白术、杭白芍(白芍、芍药)、玄参、杭白菊(菊花)、浙麦冬(麦冬)和温郁金(郁金)八味道地药材,俗称“浙八味”。
老“浙八味”中,浙贝母、杭白菊这样的地道药材已是家喻户晓,如今,浙江为什么要选新“浙八味”呢?
省经信委医药石化行业办相关负责人说,2017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68万亩,其中,“浙八味”种植面积21.3万亩,占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近三分之一。浙贝母占全国总量90%,杭白菊近50%,元胡、白术、玄参占30%以上。“桐乡杭白菊”、“樟村浙贝”、“瑞安温郁金”等一批产品还获得国家原产地保护。同时,铁皮石斛等一批新兴特色药材的优势产区也已经基本形成。
为推动中药产业做大做强和传承发展,贯彻落实相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弘扬中医药文化,推进浙产道地药材的资源保护和开发,不断巩固和扩大浙产中药品牌影响力,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新“浙八味”遴选工作。
大家去西藏买的藏红花
其实都是浙江人种植的
浙江是铁皮石斛传统道地主产区,新“浙八味”中,名气最大的要数铁皮石斛。
来自省农业厅的统计,目前全省种植面积4.2万亩,产值50亿元,占全国的70%左右,主要有天目山铁皮石斛、武义铁皮石斛和雁荡山铁皮石斛。
新“浙八味”中,有不少是行业的隐形冠军。
建德市三都西红花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王根法是我国西红花产业的第一带头人,他利用种水稻的农闲时节,在家乡种植了3700多亩西红花,带动当地农民一起创富。
“我们说的藏红花,学名叫西红花,有药用价值的是花丝,每亩地大约能收一斤花丝,现在收购价超过4万元/斤,农户还能在地里繁育种球出售,每斤价格是30多元。种一亩地西红花,能为农民创收5万多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王根法说,西红花在浙江是11月份开花采收的,为了恒温恒湿,农户会把花球从地里挖出来,放在屋里等待花开。目前,全国种植西红花的,种球都是浙江供应,他自己也在西藏开发了500多亩基地,带动当地农户创收。大家去西藏买的藏红花,其实都是浙江人去种植的。
据省农业厅统计,目前全省西红花种植面积约0.6万亩,产值2.5亿元,约占全国的50%。
春夏之交,浙江山野间有种红果叫覆盆子,经常有人会采来吃。
其实,没有成熟的覆盆子果实是一味中药材,浙江也是覆盆子传统道地产区。
据省农业厅统计,目前全省覆盆子种植面积7万多亩,产值4亿多元,约占全国50%。覆盆子在山区种植广、品质好,目前,淳安覆盆子正在申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在淳安,现在有2万多亩人工种植的覆盆子,作为药材的年产量就有400多吨。每年都是中药材企业收购去,做六味地黄丸等中成药的原料。”淳安县农业局中药材站站长童健全说。
常山胡柚摇身一变
青果烘干成“衢枳壳”
常山胡柚是浙江传统的柑橘品种,精品果子最贵一斤能卖到3元多,便宜的不过0.5元/斤。
不过,从2015年开始,常山胡柚有了一个新名字“衢枳壳”,它作为传统中药材“枳壳”的新,被制成了中药材。
常山县胡柚研究所专家赵四清告诉钱记者,枳壳,原本是用江西、湖南产的酸橙制成的,后来发现常山胡柚的功效和枳壳是一样的。
现在,农户生产衢枳壳的积极性很高,它是用7月份采摘的青果烘干制成的,一斤能卖1~3元不等。
因为柑橘结果多,橘农本来就是要疏果的,这些青果本来没有经济价值,现在变废为宝,有的橘农已经开始整树采摘了。
衢枳壳以衢州市的常山、柯城区、衢江区等地为主产区,省农业厅统计,目前浙江胡柚种植面积约7万亩,年产衢枳壳万余吨,产值达2亿多元。
浙八味指哪些药材推荐文章5:“浙八味”都是什么味
浙江素有中国“东南药用植物宝库”的美誉,境内中药材资源丰富,总量位居全国第三,被《中国药典》(2010年版)收载的就有325种,占58.8% 。其中,“浙八味”是我国著名道地药材,为历代医家所推荐。
“浙八味”指浙贝母、白术、元胡、玄参、杭白芍、杭白菊、浙麦冬、温郁金。2014年全省“浙八味”种植面积20.4万亩,总产量3.25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浙贝母总量占全国90%,杭白菊总量占全国50%,浙白术、玄参、元胡占全国三分之一,浙白术、浙麦冬、杭白芍、温郁金品质居全国之首。
浙贝母
浙贝母为百合科贝母属,是多年生草本,因形如聚贝子,故名贝母,也叫象贝、元宝贝、大贝,主产地以鄞州、磐安、东阳、缙云、定海等地为主。浙贝母味苦、性寒,有清热化痰、降气止咳、散结消肿的功效,是止咳化痰的主要药材。
白术(zhú)
白术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也叫冬术。浙江产的白术个大,外观黄亮,结实沉重,清香诱人,药效显著,主要分布在四明山、天目山、天台山、括苍山等山脉的33个市(县)。其中新昌、嵊州、东阳、磐安、天台等县市所产称“浙东白术”,杭州、临安、余杭所产称“杭白术”。白术味甘、苦,性微温,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是一味常用中药,与人参齐名。
元胡
元胡是罂粟科多年生草本,也叫延胡索、玄胡、玄胡索。产区主要分布在东阳、磐安、缙云、永康等市(县)。元胡味辛、苦,性温,有活血散瘀、行气止痛的功效,是一味常用的镇痛中药。
玄参
玄参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也叫浙玄参、元参、乌玄参。浙江玄参,质坚性糯,皮细肉黑、枝条肥壮,产区主要分布在磐安、天台、东阳。玄参味苦,性微寒,有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的功效。
杭白芍
白芍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叫芍药。白芍常冠以产地名称,由于古代杭州产的白芍颇有声誉,所以浙江产的白芍统称杭白芍。杭白芍粗直而长,两端等大整齐、体重、坚实、粉性足。主要分布在东阳、磐安、缙云等22个市县。杭白芍味苦、酸,性微寒,有养血和营、缓急止痛、敛阴平肝的功效。
杭白菊
杭白菊是菊花的一种,为菊科植物。主产于桐乡、兰溪、淳安等地。杭白菊味甘、苦,性凉,具有疏风清热、平肝明目、解毒消肿的功效。除入药外,还可用以酿酒泡茶、制作饮料。清朝时曾作为御用上品药材,称为“贡菊”。
浙麦冬
浙麦冬为百合科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别名麦门冬、寸麦冬。浙江麦冬素以“寸冬”闻名,主要分布在慈溪、萧山、三门等地。麦冬味甘、微苦,性微寒,有滋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的功效。
温郁金
温郁金为姜科姜黄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也叫玉金、姜黄子、黄姜,主产于瑞安、乐清、永嘉等地。温郁金性辛、苦,性寒,具有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疏肝利胆的功效。
浙八味指哪些药材推荐搜索词:
1.浙八味指哪些药材口诀
2.浙八味指哪些药材图片
3.浙八味指哪些药材古代人生
本文标题:浙八味指哪些药材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