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推荐文章1:追光丨此刻,将是人类群星闪耀时

  隧道尽头的那束光


  终于要来了!


  2021年7月23日晚


  东京奥运会的主火炬塔


  将熊熊燃起


  以往每届奥运会


  主火炬点燃的方式总会成为最大秘密


  然而


  在2021年举行的2020东京奥运会


  哪怕以最为朴素的方式点燃主火炬


  都将成为历史上值得铭记的时刻


  在这场漫长跋涉中


  人类尚未走到隧道尽头


  但奥林匹克火炬


  是照耀人类前行的希望之光


  它无法照亮地球上所有的角落


  但无疑能点亮人们的心灵


  2020年3月24日


  东京奥运会宣布推迟举行


  人类进入了一条幽暗的隧道


  必须团结起来


  共同打赢一场战斗


  如今,一年多过去


  奥林匹克顽强地重启


  这期间


  全球的体育赛事


  都在用异曲同工的方式


  回归这个世界


  保持距离


  限制观众


  “气泡”式办赛


  在地球每个角落的每一次尝试


  都饱含着勇气和智慧


  而这不正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


  面对未知与挑战


  迎难而上、不断求索的缩影吗?


  如今,奥运会即将启幕


  东京都每日新增新冠确诊病例


  仍然保持在千人以上


  奥运相关人员感染病例也屡屡出现


  但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所说


  “取消奥运从未成为我们的选项”


  “奥运会的意义是让全世界相聚在一起”


  经历了这么多


  在主火炬点燃一刻


  全人类的情感应同频共振


  “情同与共”


  亦正是东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口号


  这种超越国界和肤色的共通情感


  正是把人类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开幕前三天


  国际奥委会表决通过


  在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之后


  加入“更团结”


  (中国艺术家何加林书法作品)


  这是自1894年


  “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


  建议设立奥林匹克格言后


  第一次进行的更新


  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说


  “那些超越时代的决定性时刻


  往往发生在


  某一天、某个时辰


  甚至某一分钟


  这样的时刻


  在整个历史进程中都难得一遇”


  当圣火熊熊燃起


  无论你在哪里


  请仰望星空


  因为此刻


  正是人类群星闪耀时


  文案:王浩明


  新华社东京奥运会道团出品


  : 新华社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推荐文章2:人类群星闪耀时:人类史上最伟大的时刻

  : [奥]斯蒂芬·茨威格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译者:姜乙(《悉达多》译者)


  出品:果麦文化


  关于斯蒂芬·茨威格


  奥地利萨尔茨堡是一座12万人口小城,却以三样宝物名世:一是耸立在山上的12世纪的古堡,二是音乐神童莫扎特,三便是本书的——斯蒂芬·茨威格。如同那高踞山顶俯视众生的古堡,茨威格也一直以他天才的文学作品君临后世。


  斯蒂芬·茨威格是一位翻译家、一位诗人、一位小说家,而茨威格曾为许多名人作传,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尼采,这些人类文明天宇上闪烁的星辰,与茨威格如椽的史笔、浩瀚如江海的才华相得益彰,为他赢得一生最为骄傲的不朽声名——“历史上最好的传记作家”。


  《人类群星闪耀时》简介


  《人类群星闪耀时》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传记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传记名作之一,共收入他的历史特写10篇,分别向我们展现了10个决定世界历史的瞬间:千年帝国拜占庭的陷落、巴尔沃亚眺望水天一色的太平洋、亨德尔奇迹的精神复活、老年歌德热恋的悲歌、滑铁卢的一分钟以及马赛曲神佑般的创作。而这10个历史瞬间神奇地降临到10位传主的身上,他们或是被命运高高举起,送入英雄们的殿堂;或是被狠狠嘲弄,抛入千秋遗恨的行列。当强烈的个人意志与历史宿命碰撞之际,火花闪烁,那样的时刻从此照耀着人类文明的天空。


  《人类群星闪耀时》的12个历史瞬间


  【拜占庭的陷落】


  1453年5月29日,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占东罗马帝国最后的堡垒:君士坦丁堡,后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找庇护】


  1513年9月25日,西班牙探险家巴尔沃亚发现太平洋。【亨德尔的复活】


  1741年8月21日,落魄而江郎才尽的作曲家亨德尔突然在一首诗中找到灵感,写下了不朽之作《弥赛亚》,而他自己也因此得到了救赎。【一夜之间的天才】


  1792年4月25日,年轻上尉鲁热受到斯特拉斯堡市长的邀请,为莱因军创作一首战歌,4月26日凌晨,《马赛曲》诞生了。【滑铁卢的一分钟】


  1815年6月18日,由于懦弱平庸的副将格鲁希固守成命,拿破仑兵败滑铁卢。【玛丽恩巴德悲歌】


  1823年9月5日,歌德在离开疗养院回家的路上,抑制不住心中对一位少女的思念,悲不自胜,写下了晚年最著名的爱情诗篇:《玛丽恩巴德悲歌》。【黄金国的发现】


  1848年1月,约翰·奥古斯特·苏特尔在自己的领地,也就是今天的加利福尼亚,发现了黄金混合在泥沙之中,从而掀起了持续四年横扫世界的“淘金热”。【奔向宇宙之巅】


  1872年1月,尼采发表第一部学术著作《悲剧的诞生》。【争取南极的斗争】


  1912年1月16日,英国上校斯科特到达南极点。【封闭的列车】


  1917年4月9日,列宁登上了从瑞士过境德国回到俄国的列车,这列封闭的列车就像一枚炮弹,把革命的导师送回了祖国,打垮了一个帝国。


  缺乏安全感的茨威格


  1881年生于维也纳犹太富商家庭的斯蒂芬·茨威格,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时局的动荡变迁,黑暗与光明的交替胜负,时时激荡着作家敏感的心灵,面对时局的纷乱,作为一位作家,茨威格只能把自己的不满的抗议寄托到自己作品的人物身上。


  茨威格的经历让他时时感到不安全,没有一个可供自己安身的地方,以至于到了定居于巴西这个比较安定的地方之后却仍然是以自杀这种悲剧性的结局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而他这种精神上的恍惚就很好的体现在他的作品上,他的作品上的人物中,人物作为自己内心精神的载体,寄托了茨威格太多的无奈、期冀与希望。他渴望能像巴尔沃亚那样,虽然自己没有犯过过错却依旧希望寻求不朽事业的庇护,或者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茨威格也在借巴尔沃亚悄悄的暗讽着这个疯狂的时局,各个帝国之间的彼此征战,肆无忌惮的屠戮着手无寸铁的人民,这一切都让茨威格感到心痛。那些帝王就像巴尔沃亚为了发现黄金国,而走着走钢丝的冒险,而对巴尔沃亚茨威格又做出了怎样的评价呢?“可是,这人流又是怎样的一股污泥浊水呢!现在,贪欲把它从所有的城市、乡镇和小村庄冲出来了。”


  一部充满反战主义的作品


  茨威格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但茨威格并未丧失信心。茨威格经历了战后的灾难:饥馑、寒冷和通货膨胀;对他触动最深的是社会道德的沦丧。而茨威格显然不想看到这样的局面,因此遭到驱逐的茨威格在作品中表现了反战的一切,彻底的毫无保留的!巴尔沃亚追求不朽事业庇护的勇气,穆罕默德二世为达到目的的坚决,充满同样信心的菲尔德,以革命利益为重的列宁,茨威格都表现出了对他们的赞赏。其实,真正说来茨威格是对反对法西斯残酷暴行的人们的勇气无声的嘉奖。这些鲜活的例子在无声中劝说人们站立起来,去为和平战斗,而不可否认,这种精神上的鼓舞很有效。


  正如“因为只有雄心壮志才会点燃火热的心,去做那些获得成就和轻易成功是极为偶然的事。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占有优势的恶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这在无声中鼓舞人们站起来去反抗法西斯的残暴,去争取自己的幸福。为了鼓舞人们站起来,选取这些人物,把人物定位于此不可谓不用心良苦。


  决定人类史的伟大瞬间


  这本书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的是,不是纵向展开历史人物的生平,而是横向截取人物生命中的那些“关键时刻”——决定一个人的生死、一个民族的存亡甚至整个人类的命运的时刻,这些精彩的历史特写将那瞬间的“关键时刻”延长、放大,使我们能够读到历史的心灵,感受到历史的“灵感”。这些人物或是被命运高高举起,送入英雄们的殿堂;或是被狠狠嘲弄,抛入千秋遗恨的行列。当强烈的个人意志与历史宿命碰撞之际,火花闪烁,那样的时刻从此照耀着人类文明的天空。


  名句十二则


  01.将无法实现之事付诸实现正是非凡毅力的真正的标志。


  02.一个民族,千百万人里面才出一个天才;人世间数百万个闲暇的小时流逝过去,方始出现一个真正的历史性时刻,人类星光璀璨的时辰。


  03.人最不能原谅的莫过于被迫从真诚的热情中醒悟,明白过来那个曾令他们寄托了全部希望的人正是他们失望的人。


  04.只有一件事会使人疲劳,摇摆不定和优柔寡断。而每做一件事,都会使人身心解放,即使把事情办坏了,也比什么都不做强。


  05.一个人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在人生的中途、富有创造力的壮年,发现自己此生的使命。


  06.历史好比人生,抱憾的心情无法使业已失去的一瞬重返,绝无仅有的一小时,所贻误的,千载难以赎回。


  07.那些历史的尖峰时刻都需要太长的酝酿时间,每一桩影响深远的事件都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


  就像避雷针的尖端汇聚了整个大气层的电流一样,那些不可胜数的事件也会挤在这最短的时间内发作,但它们的决定性影响却超越时间之上。


  这群星闪耀的时刻——之所以这样称呼这些时刻,是因为它们宛若星辰一般永远散射着光辉,普照着暂时的黑夜。


  08.没有一个艺术家平日一天二十四小时始终是艺术家的,艺术家创造的重要一切,恒久的一切,总是只在罕有的充满灵性感的时刻完成的。


  09.世间一切伟大的壮举总是默默完成的,世间一切智者总是深谋远略。


  10.命运总是迎着强有力的任务和不可一世者走去。多少年来,命运总是使自己屈从于这样的个人:凯撒、亚历山大、拿破仑,因为命运喜欢这些像自己那样不可捉摸的强权人物。


  11.人生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


  12.只有饱经忧患的人才懂得欢乐,只有经过磨难的人才会预感到仁慈的最后赦免。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推荐文章3:悲壮的失败依然光荣——读茨威格《人类群星闪耀时》

  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是一部历史特写,以诗人和艺术家的笔触记述了14个改变人类历史的片段:凯尔卡这扇无人防守的小门,颠覆了拜占庭帝国的千年文明;巴尔沃亚这个身体内流淌着劫匪、叛乱者、探险家血液的西班牙逃犯,开启了自哥伦布以来最伟大的地理发现;74岁的德国文豪歌德在颠簸的马车上,为19岁女孩写下了人生最后的情歌;优柔寡断的平庸将领格鲁希仅仅一分钟的犹豫,便导致了一代“战神”拿破仑兵败滑铁卢;斯特拉斯堡卫戍部队的军官鲁热在父亲和女儿的鼓励下,一个晚上就写出了为后世经久传唱的《马赛曲》……茨威格借助人类历史上14个“星光时刻”,让读者看到在浩荡奔腾的时间洪流中,那些无意中的决断和微小抉择所引发的重大历史突变。


  命运总是迎着像凯撒、亚历山大、拿破仑等强势人物走去,但有时命运也会把自己抛到像鲁热、苏特尔、斯科特等天资庸常的普通人的手中,而正是发生在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偶然事件,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历史的面相与进程。《人类群星闪耀时》中“一个流星般的天才”“被发现的黄金国”“夺取南极的斗争”“越过大洋的第一次通话”等篇章的主人公,于不经意间的决断不仅改变了世界的命运,而且为历史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有时候成功与失败只差一步,渺小与伟大只有一线之隔,光荣与耻辱只在一念之间,《人类群星闪耀时》一书中的故事里,有人由于意志坚弥而被永久载入史册,有人由于承受苦难和化解危殆而缔造了不世功业,有人由于踟躇彷徨而成为千古罪人,有人由于内心纠结而走向价值迷失……但无论如何,这些人物在某个时间节点上有如神助,其灵感和能量被无限地放大,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世界历史走向,重构了时代发展格局。


  茨威格在书中将那些精彩的历史时段中的“关键时刻”加以延长和放大,引导人们走进历史深处去体会历史的“灵感”,书中14篇历史特写篇篇精彩、字字珠玑,有时让读者黯然神伤,有时使读者激情澎湃,茨威格这个以诗歌和戏剧状写历史的杰出作家,挟“舍我其谁”的自信从容沿着历史大道策马狂奔。只要人们站在历史长河中回望和审视茨威格笔下的那些人物,就会发现他们如同群星闪耀在历史的天幕上,正如在该书中所说:“人世间数百万个闲暇的小时流逝过去,方始出现一个真正的历史性时刻,人类星光璀璨的时辰。”信哉斯言,“传记之王”茨威格借历史之手,既向拿破仑、托尔斯泰、列宁等伟人的坚强与勇毅表达敬仰与敬意,也为鲁热、韩德尔、苏特尔等普通人的生命激情奉上赞美与讴歌,并给那些黯然陨落的失败者以体面和尊严,毕竟在人类历史的广瀚夜幕上,他们也是恒久发光的星辰。


  人类历史如同漫漫黑夜,一切似乎都在无声之间循环往复,但一个个偶然事件改变了历史运行规则与法度。茨威格在非虚构基础上对传主命运轨迹从容自如地进行切入切出,选取最富有戏剧性和最隐秘的瞬间去诠释历史的偶然性,无论是拜占庭的沦陷、滑铁卢的覆亡、玛丽恩巴德的哀婉,还是《马赛曲》的诞生、《弥赛亚》的问世、跨洋电缆的铺设……当历史瞬间降临到这些人物头上之时,他们有的被命运高高举起并送进英雄的殿堂,有的被命运无情嘲弄并抛入千秋遗恨的行列。他们都是勇于向艰险困厄发出挑战且极具有生命力的人,但历史总是善于作弄人,使得人们生发出某种悲悯与怅惘,以致于茨威格本人也在斯科特一章的结尾发出感慨:“悲壮的失败依然光荣,这样的失败能够激起人们继续挑战险境的勇气。对于一个作家而言,这些无论在哪个时代看来都是最伟大的悲剧,不过需要创作出来,而相比这些作品来说,生活本身创造出的悲剧却要多出一千倍。”


  英国思想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阅读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能够感受到历史瞬间给予人类心灵的震撼与精神的启悟。书中所记述和描摹的改变人类历史的14个故事,与读者的想象与推断有很大距离,该书并未把写作重心聚焦于塑造历史面貌的伟人的辉煌业绩上,恰恰相反,茨威格以极具画面感的语言,叙述和描绘的大多是这些人所面对的逆境与困顿,无论是折戟滑铁卢的拿破仑、惆怅孤寂的歌德,还是抑郁出走的托尔斯泰、亡命异国的列宁,他们都在历史的某个瞬间获取了撬动世界的力量,这些人哪怕生命在历史巨著中写下短短一行,其声名无论如何也不会被历史遗忘,群星闪耀是众多星辰的瞬间璀璨,但却为历史存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求庇护》一文中的巴尔沃亚,以西班牙逃犯之身发现了太平洋,此举使其成为大航海时代探险精神的典型代表;《封闭的列车》一文中的革命领袖列宁,越过重重险阻抵达芬兰车站,他的现身将使整个世界面临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如在序言中所写:“一个影响至为深远的决定系于唯一的一个日期、唯一的一个小时,常常还只系于唯一的一分钟,这样一些戏剧性的时刻、命运攸关的时刻,在个人的生活上、在历史的演进中,都是极为罕见的”。人类历史确如繁星密布的夜空,无数生命的光辉在苍穹之上温和而恒久地照耀着大地,一切仿佛从亘古起就不曾改变。诞生,成长,衰老,消亡,每颗星星都这样平淡地来到这个世界上走一遭。但总有那么一些时刻,会有一些不甘寂寞的生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也有一些时刻命运之神会恶作剧般把整个世界的前程盘置于一个凡人手中,一些人牢牢抓住了时间的脉搏,而另一些人则在这股伟力面前瑟瑟发抖,甚至被它的负荷压弯了脊梁。是做被世界抛弃的失意者,还是成为站在海格力斯肩上撼动地球的伟力者?这取决于人们内心的力量——智慧、勇气和决心。


  阅读《人类群星闪耀时》,读者不难发现始终强调那些转瞬即逝的时刻,“在尘世的生活中,这样的一瞬间是很少降临的。当它无意之中降临到一个人身上时,他却不知如何利用它。在命运降临的伟大瞬间,市民的一切美德——小心、顺从、勤勉、谨慎,都无济于事,它始终只要求天才人物,并且将他造就成不朽的形象。命运鄙视地把畏首畏尾的人拒之门外。命运——这世上的另一位神,只愿意用热烈的双臂把勇敢者高高举起,送上英雄们的天堂。”正是基于对瞬间的过分关注和细密叙述,让茨威格忽略了历史漫长演变中其他事件的作用。但毋庸置疑的是,这种手法在文学创作上的确是十分成功的,因为它紧紧抓住了人们的眼球,吊起了人们的胃口,但从历史真实的角度而言,可能有失偏颇和违背逻辑,然而读者不必也不能苛责茨威格,因为他毕竟是一个作家而不是历史学家。


  斯蒂芬·茨威格一生著作繁富,其以文笔清新优美而蜚声世界文坛,作品深受各国读者喜爱与诸多评论家称许。《人类群星闪耀时》如同14幅历史袖珍画,文笔俊逸,文风华丽,该书不是小说,却有着小说般的故事情节;该书不是人物传记,却有着人物传记般的客观真实的铺陈摹写;该书不是告文学,却有着告文学般的在场感和现场感,再次印证了茨威格不愧是写人物的一把好手,他的笔下不是大文学家歌德,而是一个心灵不肯老去的岁月抗争者,他并未概括评述《浮士德》的艺术特点,而是生动记叙了一场匪夷所思的情变,它自然是没有结果的,但这场意料之外的情感风暴却涤净了诗人的心灵,如同野火焚净朽枝败叶,成为精神新生的母体与温床。托尔斯泰亦如是,他有着如同普照世界的圣光一样伟大的思想,却一生都生活在精神枷锁之下,过着与思想相背的生活——“用着银质的餐具,写着人间的苦难”,最后他离家出走了,出走成为他生命最后一个小小的段落,但正是这个小小的段落,才让托尔斯泰的人生变得更加完整和高尚,揆诸人类历史,当年深深困扰托翁的那种思想矛盾,当下人们仍在思索和疏解,从这个意义上讲,即便歌德和托尔斯泰在生命晚期的追求没有任何收获,但他们勇敢且执着的举动亦感动众人,因为它表明了人类的心依然在不停地跳动,依旧保持不羁鲜活的状态,毕竟只有一颗灵动鲜活的心才能创造美好趋向正义,所以茨威格在书中以正义和美的名义向那些不肯老去的心灵颔首与致敬。杰出的英雄从来不会被岁月所忽略和遗忘,他们所散发出的光辉恰似黑夜中照亮天空的点点繁星,既光彩照人又亘古恒久,被后人不断地用诗歌散文一代一代地赞颂和歌咏下去。《人类群星闪耀时》的现实意义在于,当你非常落魄沮丧的时候,打开并阅读这本文学经典,它提醒你其实没有必要在意人生终归走进黄土的必然逻辑,应当坦然面对生命中出现的所有偶然性机缘,主动接管和自觉掌控自己人生的权杖,时刻准备置身人生变迁的风口浪尖,或奔赴温泉关炼狱般的战场,或迎着腥咸海风向着新大陆扬帆远航!


  茨威格既是一位享誉世界的著名作家,也是一位声名卓著的和平主义者,其一生都在为人类和平而奔波和写作,《人类群星闪耀时》以史诗之笔描绘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与事件,全书处处洋溢着人文主义温情,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人类生命的赞美和对人道人性的激赏。令人痛心的是,1942年2月,在黎明前至黑至暗的时刻,对欧洲文明失望、对世界和平绝望的茨威格,与妻子绿蒂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家中双双服毒自杀,他在遗书中写道:“我向我所有的友人致意!愿他们度过漫长的黑夜之后能见到曙光!而我,一个格外焦急的人,先他们而去了。”茨威格本人也像流星一样优美地滑过天际,长久地镌刻在人们的记忆深处,成为《人类群星闪耀时》书中的第15颗星,其耀眼的光辉已经并将继续慰藉着世界各地一代又一代艰窘而苦闷的人们。


  (本文系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推荐文章4:斯蒂芬·茨威格和他的传记经典《人类群星闪耀时》

  斯蒂芬·茨威格是世界著名中短篇小说家之一,同时,他也是一名传记作家,剧作家,以及记者。


  有人曾评论茨威格,非常善于煽情。这一特点,不仅在他的小说中体现,在他的传记作品中,同样被他的文字调动情绪。


  1928年,《人类群星闪耀时》首次出版,刚出版就被销售一空,当时书中仅收录5个传记故事,后来增加到12篇,到如今的14篇。


  茨威格说:命运向来垂青于强者,垂青于席卷一切之人。


  倘若你知道茨威格的生平故事,你或许就知道他这句话中所包含的五味杂陈。


  茨威格原本出生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一个富有的犹家人家庭,从小他就是个文学奇才,还在上学就创造了不少的诗歌。


  他游历过很多的国家,后因一战爆发,他加入反战工作,后来他不得不抛妻弃子、背井离乡、颠沛流离。


  1942年,60岁的他住在遥远的巴西,当了解到自己的家乡早已没了往昔的样子,甚至到了无法恢复的状态,他对未来感到绝望,以至于同爱人一起选择永远的睡去。


  人生高开地走的茨维格,尝尽了人生中的跌宕起伏,在他的作品中,便能看到他心中的千言万语,也能看到他保持理性、坚定和积极的作风。


  在《人类群星闪耀时》这本书中,描述了14个不同领域杰出人物的精彩故事,每一个传记故事都是人类历史上闪耀群星的时刻,篇幅有限,举几个例子:


  1、西班牙知名探险家瓦斯科·努涅斯·德·巴尔沃亚带领190名冒险者发现太平洋的不朽故事。


  2、穆罕默德二世争夺皇位,率领15万军队,55天夺取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堡的故事。


  3、从小热爱音乐作出歌剧变革的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经历病痛、破产、背债、贫穷后,创造出《弥赛亚》从而治愈自己内心的故事。


  4、谦逊有礼、与世无争的鲁热·德·利尔,没有想到自己因创作的《马赛曲》一夜成为非同凡响的作曲家,甚至让他没想到,后来这首歌成为了法国国歌。


  5、离开俄国14年后,坐上封闭列车,从瑞士到德国再到挪威后回到俄国的列宁,结束了他在外隐藏身份的日子。


  茨威格的作品和他的经历一样充满传奇色彩,无论结局如何,每一个故事都是好故事。


  #谷谷修##读书笔记##斯蒂芬·茨威格##传记文学##人类群星闪耀时#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推荐文章5:斯蒂芬·茨威格《人类群星闪耀时》

  小编的话


  Vorwort


"汉译世界文学名著"第四辑收录了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传记名著《人类群星闪耀时》,译者潘子立老师为译文撰写了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的序言,让我们通过潘老师的文字,走近茨威格和他的这本小传。

  STERNSTUNDEN DER MENSCHHEIT


  

  译序


斯蒂芬?茨威格(1881一1942)是我国读者颇为熟悉的德语作家。他出生于奥匈帝国一个犹太富商家庭,少有文才,十六岁前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后进人维也纳大学攻读哲学、德国和法国文学,1904 年获博士学位。 茨威格一生著作繁富,举凡小说、诗歌、戏剧、散文、游记、文论、传记等,均有作品问世,并翻译文学名著。但使他蜚声世界文坛的成就主要是中短篇小说和传记。 他的小说以细腻而深刻的心理刻画闻名,文笔清新、优美,深受读者喜爱与评论家称许。《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其代表作,其他如《夜色朦胧》《国际象棋的故事》等都是足以体现其创作风格的重要作品。其传记创作的代表作当推论述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传记巨著《三大师》。此外,《罗曼?罗兰》、《三作家》(记述卡萨诺瓦、司汤达和托尔斯泰)、《精神疗法》等都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STERNSTUNDEN DER MENSCHHEIT


   茨威格一生执着追求创作艺术精品,他曾说过:“如果我写了一千页,一再修改之后,八百页扔进了纸篓,只留下二百页精华,我也绝无怨言。”因此,他的作品既经受得住苛刻的批评家挑剔目光的反复审视,又拥有数以千百万计的热心读者。世人公认茨威格是二十世纪上半叶德语中短篇小说三大名家之一。


   1933 年希特勒上台,维也纳政治环境恶化,茨威格遂于 1934年移居伦敦。1938年希特勒吞并奥地利后,茨威格便入英国籍,不久赴美,旋于1940年经纽约前往巴西。这个时期他创作的《国际象棋的故事》,尖锐地揭露和抨击了法西斯的罪行及其严重恶果。这是茨威格直面严酷现实、具有强烈时代感和批判意义的上乘之作,不仅脍炙人口,而且表明了他的思想和创作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STERNSTUNDEN


  DER MENSCHHEIT


   茨威格很明白自己属于 “过去的时代”。这从他的长篇自传的标题“昨日的世——一个欧洲人的回忆录”也能看出端倪。在法西斯势力甚器尘上的日子里,他看不到人类战胜法西斯的希望,他绝望了。1942年2月22 日,他偕夫人在他的巴西寓所服毒自杀,留下一纸遗书,其中写道:“与我说同一种语言的世界对我来说业己沉沦,我的精神故乡欧洲也已自我毁灭……


   由于长年浪迹天涯、无家可归,我的力量已经消耗殆尽。所以,我认为还不如及时不失尊严地结束自己的生命为好。我向我所有的朋友们致意,愿他们经过这漫漫长夜还能看到旭日东升,而我这个过于性急的人要先他们而去了!”


  由于世界观的局限,茨威格看不到反法西斯斗争尽管尚处于困难阶段,但正在艰难而扎实地一步步走向胜利。看不到胜利的曙光,他的死是一个悲刷,一位极为看重人类美好的精神财富并为增添这种财富做出巨大贡献的正直的资产阶级作家的悲刷。茨威格去世后,巴西总统下令为他举行隆重的国韩,全国为他致哀一周。作为在异国去世的作家,这是难得一见的至高殊荣。


  STERNSTUNDEN DER MENSCHHEIT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