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帐陈述千古事,灯下挥舞鼓乐声。奏的悲欢离合调,演的历史奸与恶。”近日,由国家一级演员、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木偶皮影剧团副团长潘祎担任主讲老师的“蜀戏新韵”成都市2024年度戏曲进校园活动戏曲慕课——成都皮影戏课程完成录制,将带领全市青少年了解成都皮影戏的前世今生。


  课程中,潘祎从中国皮影戏的渊源说起,讲述了皮影戏如何流传到川西地区,成都又如何采集川西皮影特长,发展了具有成都特色的皮影戏。在此基础上,潘祎还对成都皮影戏的制作、造型、操纵等进行了解析。


  据了解,皮影戏又称“灯影戏”“灯影子”“皮猴戏”,是集雕刻、剪纸、绘画、造型、口头文学、音乐唱腔、表演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被称为中国民间艺术的“活化石”。2011年,皮影戏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


  “皮影的源头,得从汉武帝思念亡妃说起。”汉武帝宠妃李夫人染疾病故,引得汉武帝无心朝政。直至一日,一位大臣遇见小孩摆弄布偶,光线照射到布偶上,地下所呈现出的影子栩栩如生。大臣灵机一动,便上奏汉武帝,称自己能找回李夫人的亡魂。于是,大臣为汉武帝奉上了一场恰似李夫人的皮影戏。汉武帝恍惚间看到李夫人归来,心中大喜。皮影戏由此流传开来。


  成都皮影戏,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成都皮影戏的形成,与四川的历史变迁密不可分。明末清初,张献忠、刘文秀等农民起义军把湖北皮影带到川北地区,清康熙年间,云南皮影随着吴三桂的军队传到四川。入川的外省皮影,与四川地方特色碰撞融合,在川北山乡形成了口耳相传的“土灯影”。咸丰年间,川西民间艺人以川北“土灯影”为基础,吸取了陕西“渭南影子”精雕细刻的优点,创作出被外国人誉为“最复杂的皮影”的川西影戏成都皮影。


  饶有趣味的是,潘祎还在课程中详细讲述了成都皮影选皮、制皮、画样、雕刻、着色、脱水、装订等全过程。介绍了成都皮影戏和川剧千丝万缕的联系。“成都皮影分为昆、高、胡、弹、灯五种声腔,表演时演奏的乐器有锣、鼓、二胡、三弦、唢呐和梆子等,影人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类。”潘祎说。


  潘祎表示,皮影表演需要用右手操纵,通过“拨、拉、提、抖”等的表演手法,以达到灵巧自由、随心所欲。在表演武打动作时,影人骑在马上,还要携带兵器、马鞭等,有时在表演几个影人的转身、奔跑、对脸、跳跃等动作时,操纵者要两只手操纵数条杆子或线。成都皮影一个角色由2至4人共同操作,难点就是演员们共同的心里节奏,手上动作的协调。(陈晨赵艳艳)


  : 光明网


本文标题:成都戏曲慕课丨成都皮影戏:方寸之间演绎人生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