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今天的视角来看,“新人口论”究竟是对还是错?


  没有经过实践的猜想,总是会得出不确定的结果,人们也只能在迷雾中摸索,磕磕绊绊之后,可能才会明白任何的社会理论也只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才有意义。


  1957 年,经济学家马寅初提出了 “新人口论”:核心是人口的发展必须同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并在量上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要采取人口普查、动态统计、计划生育等方法对人口进行科学的管理。


  这一理论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引发了广泛关注,也为后续人口政策的制定与调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回顾这段历史,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社会发展理论在特定阶段的重大意义。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人口数量快速增长。1953 年,新中国进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当时人口总数为六亿零一百九十三万八千零三十五人 ,人口年增殖率达 20‰。此后几年,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结婚人数增加、卫生事业进步,人口增长速度加快。马寅初敏锐地察觉到这一人口增长趋势可能带来的问题。


  马寅初在《新人口论》中指出,人口增长过快会带来一系列矛盾。从资金积累角度来看,当时中国人口多,消费大,积累少。1956 年中国国民收入将近 900 亿元,其中消费占 79%,积累只占 21%。社会主义国家建设需要依靠自身积累资金,而人口增长过快导致消费比例过高,严重制约了资金的积累速度,影响国家工业化进程。


  在农业与工业发展方面,人口过多使得人均耕地减少,许多荒地因缺乏资金无法开垦。就粮食生产而言,为满足人口增长的粮食需求,不得不将大量土地用于种植粮食,从而导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缩小,影响轻工业原料供应,进而限制了轻工业的发展。同时,农产品出口受限,无法大量进口重工业成套设备,又阻碍了重工业的发展。


  从劳动就业与人民生活角度,每年新增大量人口,工业只能安置一小部分,大部分需在农村安置,这给农村就业带来巨大压力,也容易引发农民的不满。而且,要提高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生活资料增长需快于人口增长,人口过多显然限制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面对这些问题,马寅初提出应定期举行人口普查,把人口增长纳入国家发展计划,并实行计划生育,通过宣传避孕、修改婚姻法以及运用经济和行政手段来降低人口出生率。


  《新人口论》提出后,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并未得到足够重视,甚至遭受批判。但随着时间推移,中国人口持续快速增长,资源、环境、就业等压力逐渐显现。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末,政府开始重视人口问题,计划生育政策逐步推行,《新人口论》的价值逐渐被认可。


  如今,中国人口形势发生了新变化,人口增速放缓,甚至出现人口负增长。但马寅初提出《新人口论》的这段历史,始终提醒着我们:社会发展理论要与特定阶段的国情相结合。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关系不断变化,我们需要依据实际情况,科学制定政策,促进人口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的可持续进步。 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负责。


本文标题:历史上的今天: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初露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