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民航最强“盈利机器”

  2025年上半年,民航继续保持稳定增长速度。



  整体来看,大部分民航企业呈现改善态势。



  当然了,在内卷式竞争的席卷下,各家单位生存状态其实也并不容易。






  不过,2025年上半年,民航业仍有6家企业突围,净利润突破10亿元大关。

  

  它们涵盖航空运输、物流、机场及保障服务四大领域,既有老牌巨头也有新兴黑马。

  

  那么,盈利的单位并不多,赚钱多的更不多了,今天翼哥就为你说说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超过10亿元的这6家民航企业。

  



  翼哥将从营收、利润、净利润率三大维度进行排名,看看到底是哪个细分领域更赚钱。

  

  一、大排名:航空物流“三巨头”领跑,南航物流成“利润王”

  

  1. 航空公司(1家):春秋航空—低成本模式的韧性

  

  营收:103亿元(同比+4.35%)

  净利润:11.68亿元(同比-14.11%)

  

  作为唯一盈利超10亿元的客运航空公司,春秋航空凭借“极致低成本+高客座率”策略,在行业亏损潮中稳住基本盘。

  

  尽管净利润同比下滑,但其单机利用率、辅助收入占比等指标仍居行业前列。

  

  当然在内卷式竞争的冲击下,春秋航空面临着如何平衡服务与价格之间的关系,一旦全服务航空杀入低成本航空的价格领域,春秋航空很难应对。

  

  2. 航空物流(3家):国货航“黑马”逆袭,东航物流稳中求进,南航物流利润王

  

  南航物流

  

  营收:94.0亿元(同比+1.9%)

  净利润:16.0亿元(同比-6.5%)

  

  东航物流




  营收:112.56亿元(同比-0.26%)

  净利润:12.89亿元(同比+0.90%)

  

  国货航




  营收:109.35亿元(同比+21.92%)

  净利润:12.4亿元(同比+86.15%)

  

  国货航在上市后,运力和资金实力均得到很大提升,呈现收入利润齐升状态。

  

  利润最高的南航物流利润明显下滑,东航物流则保持稳定。

  

  3. 机场(1家):上海机场—国际航线复苏的“最大赢家”

  

  营收:63.53亿元(同比+4.78%)

  净利润:11.99亿元(同比+23.59%)

  

  浦东机场国际旅客量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90%,免税租金收入大幅增长,非航业务占比提升至55%。

  

  不过,浦东机场的免税租金很难恢复到过去了,但仍足以成为机场业的冠军。

  

  4. 保障企业(1家):中航信—民航“隐形冠军”的利润密码

  

  营收:38.945亿元(同比-3.64%)

  净利润:14.48亿元(同比+5.88%)

  

  作为民航信息化龙头,中航信通过“系统升级+数据服务”拓展增值业务,净利润率高达37.2%,稳居行业第一。

  

  未来看点,航旅纵横能否真的成为民航业的12306?

  

  二、三大维度排名:谁是最强“赚钱机器”?

  

  1. 营收排名:物流巨头霸榜,春秋航空跻身前三

  

  东航物流(112.56亿元)

  国货航(109.35亿元)

  春秋航空(103亿元)

  南航物流(94.0亿元)

  上海机场(63.53亿元)

  中航信(38.945亿元)

  

  航空物流企业占据营收榜前四,反映跨境电商驱动的货运需求爆发,关键在于全货机的吸金能力。

  

  春秋航空作为唯一上榜的航司,凸显低成本模式的市场竞争力。

  

  2. 利润排名:中航信“以小博大”,南航物流利润王




  南航物流(16.0亿元)



  中航信(14.48亿元)

  东航物流(12.89亿元)

  国货航(12.4亿元)

  上海机场(11.99亿元)

  春秋航空(11.68亿元)

  

  南航物流成为利润王。

  中航信凭借高毛利率业务(如航司分销系统、机场离港系统)成为利润第二,垄断了国内民航市场,这一点没有公司能与其相比,恐怕只有中航油可以比拼了。

  

  3. 净利润率排名:中航信一骑绝尘,国货航强势突进

  

  中航信(37.2%)

  国货航(11.3%)

  南航物流(17.0%)

  东航物流(11.5%)

  上海机场(18.9%)

  春秋航空(11.4%)

  

  中航信以垄断+技术壁垒构建“印钞机”模式;

  国货航在上市后实现逆袭,以净利润率,86.15%的利润增速彰显爆发力。

  

  在民航业,净利率超过10%,已经是惊为天人,6家公司均超过了10%。

  

  三、行业启示:民航利润从何而来?

  

  一是航空物流业绩趋稳。

  

  航空物流从“周期股”到“成长股”,是由于跨境电商的爆发重塑货运需求,具备国际网络、冷链能力的企业将持续受益。

  

  未来航空物流应该不会大起大落,加上宽体机全货机增量较为缓慢,也确保了航空物流企业的利润。

  

  二是机场与流量相关。

  

  机场非航业务决定天花板,上海机场的免税租金收入占比提升,虽然不复往日荣光,但“流量变现”逻辑,仍在大型枢纽机场有效。

  

  三是保障企业来自垄断利润。

  

  中航油、中航信、中航材主要来自于垄断利润。

  

  但中航信有数字化的基因,但未来更有发展前景,只是如何把握AI时代的发展机遇,是中航信要面对的头等大事。

  

  四是客运航司艰难前行。

  

  50多家客运航空公司仅有一家入围。

  

  而中国民航业收入主要来自于客运航司。

  

  这也印证了客运航司的艰难。

  

  2025年民航业的盈利版图,既是利益格局的分配,也是行业趋势的投射。

  

  未来,民航业到底谁走得更远,谁盈利更多,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