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电子计算机推荐文章1:中国第一台计算机原来长这样,小平同志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

  复旦


  中国首台电子模拟计算机诞生地


  中国系列计算机策源地之一


  中国第一台大型电子模拟计算机


  复旦601型电子积分机


  复旦校史馆一角,摆放着两张有点发黄的老照片。照片里,一台巨大的、类似老式仪表的“大家伙”,矗立眼前,取名“复旦601型电子积分机”。一般人不会知道,1946年,美国人宾西法尼亚大学发明人类第一台计算机,相隔10年之后,1956年5月,复旦大学数学系和物理系师生合作研究、设计,成功研制中国第一台大型电子模拟计算机——即,复旦601型电子积分机,它能解四阶常系数微分方程等问题。


  数学是一切科技的基础,计算机是诸如我们后来熟知的原子弹氢弹爆炸、人造卫星上天等一系列科技成果的关键。因为,如果没有计算机的快速运算,许多实验结果将一无所知、一拖再拖。1958年毕业于复旦物理系的何永保教授,不仅见证了最早计算机的研制,也是复旦计算机科学系的第一代系主任,他说,“复旦,不仅是中国第一台电子模拟计算机诞生地,也是中国系列计算机策源地之一。”


  从第一台电子模拟计算机之后,复旦计算机研制的步伐便一发而不可收:


  ? 1964年,复旦602型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亮相,该机采用电子管作为基本元件,用磁芯作为内存,内存容量1024X4单元,每个单元32位字长,用机器语言编程,运算速度每秒近万次。这是我国第一批自行研制的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也是我国高校系统最早研制成功的电子数字计算机之一。


  第一台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


  ? 1971年,复旦师生们又着手改进了719电子计算机,该机采用小规模集成电路为基本元件,运算速度达到了每秒13.5万次。之后,ALGOL—60高级语言编译系统、753大型通用分时计算机系统等标志性成果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1024 这个数字,是每个复旦计算机人心中的一个神圣的代码。学过计算机的人大都知道“1024”的蕴意:2的10次方,1024MB=1GB,谐音“一级棒”。


  1975年9月,在数学系和物理系相关专业的基础上,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组建成立了。这是中国高校中最早的计算机系之一。有了属于自己的学科,复旦计算机继续书写“中国第一”:“石油勘探地震资料数字处理系统”、“富春江水库调度系统”等7项成果在1978年首届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奖;“数控线切割机及其自动化语言”等5项成果获得1978年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此外,还相继完成了“905工程丁机”(789文字识别机)、“DJS413计算机”、“浦江一号银行计算机软件硬件系统”等一批影响较大的科研项目。


  “1024”,于老一辈复旦计算机人而言,不仅是二进制中的完美数字,更是探究计算机科学的核心技术。


  1984年2月16日,对于复旦计算机的老教师鲍振东来说,是一个永远难忘的纪念日。这一天,上海所有已经立项的计算机应用项目,全部上海展览馆展示。鲍振东当时主攻的方向是解决计算机的汉字输入输出,为计算机构建一个中文操作平台。早上10点多钟,有人在传“领导来啦。”鲍老师抬头一看,呀,竟是小平同志!


  邓小平和鲍老师握手后,便和上海市的领导看起了面前的展板。鲍振东记得,每当走到展示点,小平同志都会停下来,仔细看操作员的表演和结果。如中文文件的建立,汉字的输入、修改、打印;有的单位在计算机里演示了全单位职工的人事材料情况登记、编辑;有的单位演示工作进度、成本核算相应的图表。突然,当小平同志看到两个市少年宫的小朋友演示用高级语言编程、输入、打印时,小平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邓小平的这句话,指引了中国计算机发展近30年,也引发了复旦计算机人更深的育人情怀。


  上世纪80年代


  复旦已经构建起从本科生到博士生的完善的计算机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大力倡导计算机技术的普及;


  1989年


  在复旦设立了中国计算机应用软件人员水平考试中心的实施部和命题部。这项最终由国家人事部(现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信息产业部(现为工业和信息化部)领导下的国家级考试,为我国各类IT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2008年


  复旦建立独立建制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复旦计算机楼


  复旦软件楼


  2014年


  复旦计算机在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为55位;


  2015年7月


  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新加坡总统陈庆炎在人民大会堂见证,复旦大学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签署谅解备忘录:支持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与南洋理工大学百合研究中心在宜居智能城市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支持两校科研人员和学生的研究、教育合作及交流。


  从“中国第一”一路走来,当下,复旦计算机的目标是迈向世界一流。对此,老一辈复旦计算机人如何感想,又是如何寄语年轻人的呢?何永保教授说,


  “


  自己所处的年代,计算机刚刚起步,从电子管、晶体管发展到集成电路,而如今,国际上研究的计算机已经包含了人工智能计算机、生物分子计算机、蛋白质计算机、光子计算机等等,全新的计算机概念,需要我们年轻人更多地投入到前沿性、前瞻性的研究,有许多创新性的工作可做。期待年轻一代的努力,让新的“中国第一”“世界第一”出现在复旦,出现在上海。


  ”


  金海岸工作室


  作 者 | 张炯强


  图 片 | 受访者提供


  编 辑 | 梁 群


  第一代电子计算机推荐文章2:第一代计算机原来长这样

  我国唯一保存至今的第一代计算机103机。


  博物馆内陈列的部分教具,包括戒尺、摇铃、教铃等。


  近日,记者来到曲阜师范大学参观中国教师博物馆,揭开中国教师博物馆预博馆的“神秘面纱”。作为中国首家教师主题的博物馆,里面珍藏了很多象征教育和教师发展历史、反映教育和教师活动的文献、证照、教材、教具、建筑遗迹等,同时包括古今中外教育人士的手稿、著作及工作生活用品等各类实物。据介绍,正式馆位于规划中的世界儒学中心内,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


  文/片 本记者 郭立伟


  中国有了首座教师主题博物馆


  中国教师博物馆是全国首座也是唯一教师文化主题的综合性博物馆,填补了我国文化和教育领域博物馆建设的空白。


  “博物馆办馆宗旨是‘为国弘文’,定位于‘民族文化记忆、教育历史遗产、教师精神家园’,具有传统文化底蕴、教师文化馆藏、师德教育功能三方面特色。”曲阜师范大学校长张洪海介绍。


  据介绍,中国教师博物馆将由著名教育家、中国教育学会荣誉会长顾明远担任荣誉馆长,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担任专家委员会主任。具体到建设渊源,张洪海介绍,中国教师博物馆由国家督学、国家级教学名师戚万学率先提出倡议,由曲阜师范大学落地筹建。2018年3月,教育部向全国教育系统发文,组织全国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级学校和广大教育工捐赠文物。2018年10月,一期展馆在曲阜师范大学建成,并举行了首次展览。


  张洪海介绍,我国有文字和实物证实的学校教育活动已有4000多年历史,但专业性教师博物馆的建设却十分欠缺,与中国几千年的教育教学史和尊师重教优良传统严重不符,远没有受到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在“至圣先师”孔子的家乡建设一座以中国教师为展示主题的综合性专题博物馆,具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象征意义。


  “把藏品放到博物馆,我很放心”


  在中国教师博物馆现场,记者见到了今年67岁的郭新民。郭新民是济宁人,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曾开过店铺卖过文房四宝,后来从事新闻记者。“我的子女都不研究这个,听说咱曲阜要建设中国教师博物馆,我立刻就来捐了,放到博物馆,传给子孙后代,我放心。”郭新民告诉记者。据介绍,他总共捐赠了六件藏品,包括宋元、明清年间的都有。


  曲阜师范大学2004级校友丰杨,捐赠了16件藏品。丰杨告诉记者,他从小学五年级就开始收藏东西,目前在做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工作。有感于母校要建设中国教师博物馆,丰杨称,“捐赠是因为情怀”。据了解,目前博物馆内的藏品于多个渠道,主要包括捐赠和购买。


  中国教师博物馆副馆长(主持工作)孙祥广介绍,“博物馆分四大馆舍布局,包括陈列区、研究区、体验区和服务区。”


  博物馆拥有五大功能定位,包括教育文物收藏、教育遗产研究、师德教育涵养、教师文化交流和公众文化休闲。其中,教育文物收藏,钩沉教师历史,展示了反映教育和教师活动的文献、证照、教材、教具、建筑遗迹等,包括古今中外教育人士的手稿、著作及工作生活用品等各类实物。


  “现在已有的代表性教育文物有我国唯一保存至今的第一代计算机103机、我国首版教材(我国最早的历史、数学、教育等各学科教材)及陶行知等名师大家的珍贵手稿等。”孙祥广说。记者在展览区看到了各种各样的教材书籍,以及陶行知、鲁迅、黄大年等名家珍贵资料,还有各个年代的试卷试题等,展现了中国教师发展历史。


  “目前我们所在的只是中国教师博物馆的预博馆,只有300平米左右,而正式的博物馆占地5.2万平方米,将于3年内建成。”曲阜师范大学副校长扈庆学介绍,预博馆在曲阜师范大学校园内部,而正式的博物馆位于规划中的世界儒学中心内。


  【编辑:姜贞宇】


  第一代电子计算机推荐文章3:世界史必知100事9:电子计算机的诞生与进化

  电子计算机的问世,本质是人类对效率极限的突破,是人类首次将思维过程转化为可复制的机械逻辑。


  提到人类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一般都会提到1945年的“ENIAC”。它是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工学院的莫奇利和埃克特两位教授发明的,它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人类对计算效率的千年探索


  在电子计算机诞生前,在电子计算机出现之前,人类早已开始探索计算工具。


  · 中国算盘:从汉代筹算演变而来,宋代定型为上一珠下四珠的结构,明代发展为上二珠下五珠,适应多种进制计算,影响远及古罗马、俄罗斯等地。


  · 西方机械计算革命:


  ·1617年苏格兰数学家纳皮尔发明“纳皮尔的骨头”;·1620年代滑尺问世;


  ·1642年帕斯卡为税务计算发明机械计算器,1672年莱布尼兹改进为可处理16次方运算的“步进计算器”;


  ·1820年法国推出首款商用四则计算器,19世纪末电控穿孔卡片计数器和键盘录入技术出现,20世纪中叶接近现代计算器的机械装置诞生。


  这些发明为计算机的运算逻辑奠定了技术基础。


  二、战争催化、ENIAC的诞生


  二战军事需求直接推动了电子计算机的诞生。美军研发新型火炮时遭遇弹道计算瓶颈,传统人工计算需要数周才能完成一张火力表。


  1943年,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莫奇利团队承接了这个军事任务,开启了ENIAC的研发。这台占地500平方米的庞然大物虽未赶上战争,却在冯·诺依曼的引导下转向氢弹研制,由此证明了电子计算机的非凡价值。


  三、计算机的进化


  战争结束后,计算机发展进入快车道。第一代真空管计算机的笨重身躯在1950年代被晶体管取代,冰箱大小的第二代计算机开始进入科研机构。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1971年,英特尔发明的微处理器将整个运算系统浓缩到指甲盖大小的芯片上,这个突破让计算机挣脱了实验室的束缚。


  1980年代的个人电脑浪潮彻底改变了普通人的生活——从家庭账本到工程设计,从医疗诊断到艺术创作,计算机渗透到每个社会角落。


  计算机的进化始终伴随着两个核心驱动力:对计算效率的永恒追求,以及技术突破带来的应用扩展。从战场上的弹道计算到如今智能手机里的芯片,这场始于军事需求的技术革命,最终将人类推入了数字文明的新纪元。


  四、结语


  计算机的历史,是一部人类将危机转化为机遇的史诗。战争的紧迫催生了它,科学的好奇拓展了它,商业的需求普及了它。


  当我们凝视手机屏幕上的万千应用时,或许也该铭记:八十年前那台占地半亩的笨重机器,不仅改变了计算方式,更重构了人类对“可能”二字的定义。


  第一代电子计算机推荐文章4:庞然大物!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到有多大?能轻松装下五个房间

  文/麒阁史观


  编辑/麒阁史观


  世界上第一台电脑占地170平方米,重达30吨,该计算机的开发是由约翰·普雷斯珀·斯托曼和约翰·莫奇利于1943年开始合作进行的,尽管当时技术条件十分有限,但他们决定利用电子器件来构建一台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以解决数学和科学问题,虽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他们的决心与信心不曾动摇。


  ENIAC项目的开发过程中,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一方面,技术尚不成熟,电子元件的可靠性有待提高,导致计算机的稳定性受到了很大的威胁,另一方面,资源有限,研发经费不足,他们必须尽力在现有条件下完成这一雄心勃勃的计划。


  然而,尽管面临重重困难,他们依然坚持着,为了推动项目的进展,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寻找可行的解决方案,虽然进程缓慢,但他们从未放弃,只要一有进展,他们就一边解决问题,一边不断地进行改进。


  在整个ENIAC计算机的开发过程中,不仅要处理技术问题,还需要应对政府与军方的不断更改的需求,尽管每次需求的改变都给他们带来了额外的工作负担,但他们却始终保持乐观,并积极应对,因为他们清楚,只有满足客户的需求,他们的项目才能获得支持并继续下去。


  最终,经过长时间的努力,ENIAC计算机在1945年顺利完成,并投入使用,虽然它的体积庞大、能耗高,但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计算机之一。无论如何,他们为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虽然ENIAC计算机的开发过程艰辛无比,但正是由于他们的坚持与努力,才为计算机科学的未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开启了计算机技术的全新时代。


  计算机产业的奠基者


  计算机产业的奠基者,就是约翰·普雷斯珀·斯托曼,他与约翰·莫奇利合作开发了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虽然当时技术条件有限,尚未有现代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技术支持,但是他们的创举为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尽管ENIAC的构建过程异常艰辛,而且体积庞大、耗电量高,但是他们并没有止步不前,可是,他们持续不断地投入时间和精力,最终使得ENIAC在1945年成功运行,然而,与其满足于这一成就,斯托曼和莫奇利决心进一步推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为了推广计算机应用,他们成立了埃克哈特·马赫利计算机公司,并推出了UNIVAC I,这是世界上第一台商业化的计算机,虽然当时计算机还只能执行简单任务,无论与现代计算机相比,功能有限,但是,他们对计算机科学的探索,为后来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产业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而且,斯托曼并不只关注技术方面,他一边投身于计算机科学的研究和教学,为后代计算机科学家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不仅如此,他还积极推动计算机科学教育的发展,致力于让更多人了解和掌握计算机技术,推动信息时代的到来。


  虽然斯托曼在计算机产业的贡献不可忽视,但是他也面临着许多挑战,一方面,他要面对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和计算机成本高昂的问题,要是他们选择放弃或止步不前,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可能会受到极大阻碍。


  然而,斯托曼坚定地走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前沿,不断探索创新,使得计算机的应用不断扩展,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总而言之,约翰·普雷斯珀·斯托曼是计算机产业的奠基者之一。


  他的创举为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计算机科学家,更是一位推动计算机科学普及和发展的杰出人物,在他的努力下,计算机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为现代社会带来了无尽的便利和可能性。


计算机的推广

  约翰·普雷斯珀·斯托曼与埃克哈特·马赫利成立了一家计算机制造公司,并推出了UNIVAC I,这是第一台商业化的计算机,虽然当时计算机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但他们相信这项技术有着巨大潜力,于是决定着手推广UNIVAC I,然而,推广这项技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一方面,当时计算机仍然被视为昂贵且复杂的设备,很多企业和政府部门对其敬而远之,UNIVAC I的造价高昂,对于普通企业来说,投入大量资金购买计算机是一项高风险的决策,尽管UNIVAC I的性能优越,但是只有寥寥几家大型企业或政府机构能够负担得起这种新型的技术。


  然而,斯托曼和马赫利并没有因此放弃,为了推广UNIVAC I,他们积极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一边向潜在客户介绍UNIVAC I的优势,一边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计算机的潜力而进行宣传,虽然面临着市场的挑战,但他们坚信只要让更多人了解计算机的优势,就能够打破观念上的障碍,促使市场接受这项新技术。


  尽管最初的推广进展缓慢,但是他们并没有气馁,他们在推广过程中不断改进UNIVAC I的性能,使其更加适应不同领域的需求。


  同时,他们也不断寻找新的应用场景,与其它企业合作,为UNIVAC I寻找更多的市场,他们坚信只要UNIVAC I的价值被客户认可,就能够逐渐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UNIVAC I的推广仍然面临一些困难,但是他们的努力逐渐取得了成效。


  ‘’逐渐有更多的企业和政府机构开始认识到计算机的潜力,愿意投资购买UNIVAC I,用于解决复杂的计算问题,这些成功案例进一步增强了UNIVAC I的信誉,也为推广计算机技术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


  终于,经过不懈的努力,UNIVAC I的推广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尽管推广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阻力,但斯托曼和马赫利坚持不懈,相信计算机技术的潜力,为推广计算机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努力不仅为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信息时代的到来打开了一扇大门。


计算机科学教育的推动者

  计算机科学教育的推动者是一批充满热情和使命感的教育工和科学家,为了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计算机科学家和专业人才,他们在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深知计算机科学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因此不辞辛劳地为学生提供全面而优质的计算机科学教育。


  计算机科学教育的推动者坚信,只有通过优秀的教育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他们深谙教学艺术,按照科学教育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计算机科学知识。


  尽管教学过程中会面临一些挑战,比如教学资源不足或学生学习态度不佳,但是他们不气馁,坚持尽力克服困难,因为他们相信教育的力量。虽然计算机科学教育的推动者面临着种种困难,但是他们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计算机科学。


  他们深知计算机科学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创新方面的重要作用,即使学科内容不断发展变化,他们也会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保持自己的专业水平,尽管可能会遇到学生对计算机科学产生误解或者缺乏兴趣的情况,但是他们会耐心地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科学教育的推动者深知,要是不将计算机科学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就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他们不仅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还会设计实践项目,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提升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他们知道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计算机科学的知识,才能真正理解和应用这门学科。与其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计算机科学教育的推动者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们明白计算机科学是一门应用学科,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因此,他们会引导学生参加科研项目或者竞赛,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不光关注学生的学习,计算机科学教育的推动者还会关注学科的发展,他们积极参与学术研究,推动计算机科学的进步,同时,他们也会与同行教育者交流经验,共同探讨计算机科学教育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综上所述,计算机科学教育的推动者是教育事业中的中流砥柱,他们以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计算机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他们的工作对推动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对信息时代的影响

  信息时代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它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在这个数字化和互联网时代,信息的获取和传播变得极其便捷,要是回到几十年前,我们会发现信息的传递和获取都相对有限,但是现在,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可以轻松地通过互联网获得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信息。


  虽然信息时代带来了诸多便利,但是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只要有网络连接,我们都可以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找到我们感兴趣的信息。


  然而,信息的过载也让我们感到不知所措,很难从海量信息中找到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好的信息过滤和辨别能力,以免被虚假信息误导。信息时代也加速了全球化进程,让人们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无论是商务合作还是文化交流,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跨国交流更加容易,不管身处何地,人们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分享知识、交流意见和合作项目,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合作与交往。


  信息时代也为创新与创造提供了更大的平台,在过去,人们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资源来进行研究与创作,可是现在,拥有互联网的帮助,信息的共享与传播变得简单高效,不但研究者能够快速地获取前人的研究成果,也能够与全球同行合作,促进科技的进步与创新。


  然而,信息时代也带来了一些安全和隐私方面的问题,与其它时代相比,我们的个人信息更容易受到侵犯和滥用,在互联网上,我们的个人数据可能会被不法分子盗取,或者被用于广告或政治操控,为了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我们需要更加重视网络安全和数据保护。


  总的来说,信息时代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为我们带来了便利和创新,推动了全球化和合作,但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和问题,在信息时代,我们需要学会利用好信息,增强信息辨别能力,同时也要保护好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并融入这个充满可能性和挑战的信息时代。


  第一代电子计算机推荐文章5: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长啥样

  世界第一台计算机什么时候诞生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甚至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算盘就是最早的计算机。我们今天要讲的计算机是具有现代意义的计算机。1936年英国数学家图灵首先提出了一种以程序和输入数据相互作用产生输出的计算机构想,后人将这种机器命名为图灵机。在图灵指导下,第一台可以编写程序执行不同任务的计算机在1943年诞生,主要用于密码破译。


  世界公认的第一台现代电子计算机是194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的ENIAC。它拥有了今天计算机的主要结构和功能,并且是第一台与通用图灵机等效的计算机。虽然在今天看来,ENIAC的计算能力连小小的计算器都比不上,但在当时称得上是功能强大。


  ENIAC体积非常庞大,要占满好几个房间,全身上下拥有一大堆缠绕的电线和真空管。它的耗电量也非常惊人,工作的时候,全城的人都知道,因为家家户户的电灯都变暗了。


  最初ENIAC的程序设置需靠人工移动开关、连接电线来完成,改动一次程序要花一星期时间。为了提高效率,工程师们设想将程序与数据都放在存储器中。数学家冯·诺依曼将这个思想以数学语言系统阐述,提出了存储程序计算机模型,后人称之为冯·诺依曼机。


  不过,计算机的发展很难简单地归功于某一个人,它是人类共同智慧的结晶。


  第一台计算机


  现代超级计算机


  对比一下第一台计算机和现代超级计算机!


  第一代电子计算机推荐搜索词:

  

  1.第一代电子计算机使用的电子元件

  

  2.第一代电子计算机的主要元器件是

  

  3.第一代电子计算机的应用领域是

  

本文标题:第一代电子计算机